理论频道 >> 专家观点

进一步推动以人为本的城市更新与发展

2025-08-11 16:09:20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自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累计改造28万个老旧小区、更新约50万公里地下管网的实践表明,空间重构不仅是物理形态更新,更是对城市功能系统的结构性修复

  时隔10年再度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正处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这一关键历史节点上,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的指针正式转向“内涵式发展”新刻度。这场转型不仅是发展模式的切换,更是城市哲学的根本转向——城市更新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抓手,其内涵与外延正经历深刻重构。

  空间重构,城市更新承载发展转型的历史使命。会议强调“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扩张模式下的空间异化。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工业遗存活化、滨水空间修复等有机织补,缝合被道路割裂的社区肌理,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三生融合”。住房城乡建设部数据显示,自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累计改造28万个老旧小区、更新约50万公里地下管网的实践表明,空间重构不仅是物理形态更新,更是对城市功能系统的结构性修复——在雄安新区“先地下后地上”的智慧管廊中,在成都9000公里绿道串联的生态网络里,城市正从机械拼图蜕变为有机生命体。

  人文回归,城市更新赓续历史文脉的精神内核。会议提出“保护独特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实质是确立文化基因在城市更新中的锚点地位。从福州三坊七巷的完整存续,到赣州古浮桥的隐蔽式加固,印证了“拆除”让位于“唤醒”的范式变革。历史建筑转化为民俗博物馆、工业遗址蜕变为创意园区,使文化记忆从静态保护走向动态传承。这种赓续绝非仿古造景,而是将簪花、汉服等地域符号融入当代生活场景,在“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目标下,构建兼具历史厚度与文明温度的精神坐标。

  治理升维,城市更新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城市工作重心向“七分靠管”的转变,要求更新成为治理现代化的催化载体。北京“接诉即办”97%解决率的背后,是众多网格员与城市信息模型的协同发力;杭州警务秒级响应民生诉求,体现治理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更新过程重塑了多元共治机制,在众多的老旧小区改造中社区居民深度参与设计方案,使“人民城市人民建”从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民主实践。

  人民本位,城市更新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核心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的核心是人”的论断,在更新中具象为可感知的民生工程。从2019年中央部署实施城市更新以来,全国加装电梯超过13万部,直指“悬空老人”的出行尊严;15分钟生活圈覆盖教育医疗,破解“一老一小”照护难题。当雄安社区食堂推出分级折扣餐,重庆创新“老幼共托”模式,表明更新正从物质空间改造升维至全龄友好生态构建。这种温度恰如福州树下的荫凉——在钢筋水泥中培育人文关怀,于功能再造里守护生活尊严。

  制度保障,城市更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根基。会议将“加强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根本保障,直指更新面临的深层体制梗阻,未来需打破三重壁垒:政策协同壁垒、法规适配壁垒与市场参与壁垒。更深层的是政绩观变革:建立以居民满意度、文脉传承度、生态改善率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取代GDP导向的短效指标,使“绣花功夫”取代“运动式改造”。

  城市更新绝非终点,而是城市文明向人本主义深化的新起点。当每个街角都体现对人的尊重,每处空间都承载文化记忆,每次更新都激发社区活力,我们方能在历史的砖瓦中,构建属于新时代的“人民之城”。

  (作者马云飞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更新研究院总监)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