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治理,基本单元是县(市、区),基层基础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基层治理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目标。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大力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坚持以党建为引领、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独特优势。
坚持党建引领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治理的政治保障
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治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把握好正确方向。党的领导是“定盘星”,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掌舵领航。当今世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社会思潮多元多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唯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确保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做出正确的政治判断,使基层治理始终朝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基层党组织在国家治理中既发挥着基石的作用,又起着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最终通过基层党组织来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基层党支部建设决定着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能否落到实处。强化党建引领是基层治理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行的根本保障。
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注入信心和定力。中国共产党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的“主心骨”。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反华势力对我国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小小社区就是迎接风险挑战的前沿阵地,基层党组织是带领群众战胜风险挑战的坚强战斗堡垒,党员和干部是风险来临时冲在队伍最前面的战士。在推进基层治理的进程中,唯有强化党建引领才能使社区始终保持坚如磐石的信心和定力,从而不断增强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
党建引领为基层治理汇聚磅礴伟力。在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共同体中,党组织发挥着统筹兼顾、协调各方的作用,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把来自不同领域、不同阶层、利益多元、思想多元的治理主体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唯有加强基层党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才能使基层治理共同体不断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在基层治理中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治国理政、管理社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基层治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首先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我国的治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本质区别。西方国家崇尚的是个人至上价值观,基层治理维护的是少数人的利益,永远跳不出资本的逻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从来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一切工作都是紧紧围绕实现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展开。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所有工作都体现着人民至上这一价值追求,治理主题的确立和决策的制定都紧紧围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这一目标展开。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一切依靠群众。我国的基层治理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广大农村社区,从路面维修、垃圾清理、园林美化,到添设村图书室、公共健身设施,再到开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等,都是与村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现实问题。处理这些公共事务,群众必须自己行动起来。只有群众自己最了解自身的需求和面临的困难,办法也只有在解决问题的反复实践中才会产生。实践表明,群众才是基层治理的主体。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中,自治是基础,人民群众发挥着主人翁的作用。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我们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在工作中,当官僚主义作风有所发展、腐败现象有所滋生时,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削弱。只有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做群众的知心人时,才能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政府决策才能科学制定并顺利执行,基层治理中的难题才能得到顺利解决。密切联系群众,要求我们在工作中既充分相信和尊重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又给予积极引领和帮助;既能把群众自治中积累的好经验及时加以总结,又能把总结的好经验积极宣传推广,同时接受实践检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以促进科学决策,如此不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
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学会“有事好商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在基层围绕群众的急难愁盼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中民智民力的过程,就是求同存异、统一思想和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也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只有这样,基层治理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支持和拥护,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
充分发挥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独特优势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路径
新时代的基层治理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和使命,推进基层治理须举全社会之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社区事务很多很繁杂,单靠政府是干不了、也干不好的,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作用,激发全社会活力,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充分发挥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优势作用,是推进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拥有空前广泛性优势,有助于构建多元主体的基层治理共同体。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要求就是大团结大联合。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范围不是缩小了,而是进一步扩大了。统一战线工作范围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统一战线所联系的广大党外人士智力密集、精英荟萃,大多为高、中级知识分子,是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
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拥有显著社会性优势,有助于激发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人民群众是基层治理的力量之源。基层治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不能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统一战线工作就是党的特殊的群众工作。广大党外代表人士是在各自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有一定威望和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在各界群众当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身份特殊、地位超脱,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充分了解社情民意、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一大批优秀党外干部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担任着领导职务,他们当中不少是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经常代表各自所联系的群众在人大立法和政府决策中建言献策,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战线拥有的显著社会性优势,正是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的好帮手。
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拥有协商民主的经验优势,有助于完善基层共治机制。有事好商量是基层治理的鲜明特色。构建多元主体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必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基层治理过程中,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至关重要。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正是要满足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基层群众在社区治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表达权。长期以来,统一战线在开展民主协商方面积累了许多好经验好方法。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有力量,在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政治作用。今天,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凝聚力量的范围更加广阔,必将为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治理贡献一份重要力量。
(作者: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此文系在全国政协办公厅2025年第二季度理论研讨会上的书面交流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