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前行显韧性 稳中求进开新局
风浪越大,越要向内扎根。变局越深,越要向新而行
“稳”的态势持续,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进”的步伐坚定,着力推动经济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新”的动能集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畅”的循环加力,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一幕幕奋斗图景,共同勾勒出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坚韧底色。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全面部署,涵盖投资、消费、出口等层面,政策部署“多管齐下”“能用尽用”,体系均衡且全面。政策还特别强调宏观政策的民生导向(不仅是促消费,更是“投资于人”,体现投资消费统筹)。房地产市场政策力度继续加大,城市政府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获得更大自主权。新型城镇化政策推进市民化,释放消费潜力。
5. 3%增速背后的“稳”与“进”:结构优化筑牢向好根基。消费“压舱石”作用凸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2%。“以旧换新”政策助推市场景气,家电、通讯器材等商品销售额增速超20%;服务消费持续释放潜力,文旅、健康等领域在假日经济助推下创下客流新高。出口展现超预期韧性,尽管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压力,货物进出口总额仍实现2.9%的正增长。民营企业扛起大旗,进出口额增长7.3%,占总额比重升至57.3%;对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出口亮眼,“一带一路”贸易增长4.7%,市场多元化战略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萎缩风险。
投资结构加速优化:制造业投资以7.5%的增速领跑,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更超20%,航空、航天器及计算机设备领域成为新引擎;基建投资稳健增长4.6%,而房地产投资虽下降11.2%,但“止跌企稳”过程中的阵痛也为经济转型腾挪出空间。
居民收入实际增长5.4%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民生指标的“稳”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最坚实的底气。
创新浪潮奔涌:新质生产力重塑增长逻辑。制造业向“新”而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2%,工业机器人密度攀升至322台/万人,数字化转型覆盖轻工、医药等多个行业;绿色转型同步提速,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超30%,“碳达峰”进程较预期提前5年。数字经济成为新支柱: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GDP比重已达10%,信息传输、软件服务业增加值激增11.1%。数据要素与AI融合催生新业态,“数实融合”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化升级。中国经济向新而行,本身就是一个在发展中遇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统筹发展和安全,兼顾秩序与活力,这样的创新才能常青、发展更可持续。
政策协同发力:宏观布局激活内生动力。财政货币双轮驱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企业贷款利率降至十年新低(3.3%),个人房贷利率降至3.1%,百万房贷利息节省36万元;财政政策更加积极,超长期特别国债与专项债加速落地,社保、科技、环保等领域投入显著加大。全面深化改革砥砺前行,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壁垒;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资本市场包容性改革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
但也要看到,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美国关税政策滞后效应可能显现,出口承压风险未消;企业间“内卷式”竞争现象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企业压低价格、在生存边缘相互竞争;内生动力需进一步激活,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巩固。更应该看到的是,近期国际机构或投行对全球经济预测发表展望报告,多数都是预测下半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却不约而同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这显示了国际机构和投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从下半年情况看,尽管外部环境仍存在不确定性,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但综合判断,上半年经济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和成效,为完成全年目标打下了较好基础。
内需挖潜再发力:“两新”“两重”政策扩围,服务消费、银发经济、文旅休闲等场景创新持续扩围;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完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网,解除居民后顾之忧。产业升级加速度,聚焦“十五五”新质生产力布局,扩大对生物制造、低空经济、6G等前沿领域投入;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将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链控制力。
开放突围拓空间: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RCEP与“一带一路”共建区域产业链,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标准”。
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进一步做强国内大循环,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推动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风浪越大,越要向内扎根。变局越深,越要向新而行。回望上半年,5.3%的增长不仅是数字的收获,更是发展理念的胜利——印证了“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方法论的科学性,彰显了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精准效能。当消费的“压舱石”更稳固,新质生产力的“风帆”更饱满,改革的“罗盘”更灵敏,我们完全有理由有底气相信:2025年的下半程,必将延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态势,推动中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变为“质的飞跃”,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确定性航向,穿越全球经济的惊涛骇浪!
(作者张连起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