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课题研究

走出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2025-07-08 13:38:55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老龄化是我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基本国情,人口老龄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规模、广度和深度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占全国人口的22.0%,这就意味着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将对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带来全面冲击和整体性影响。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未来五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历史时期,要进一步提高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从制度设计、组织保障、人力资本、科技支撑等方面协同推进,把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融入、落实到未来五年的总体规划中。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国情出发,着眼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科学应对人口老龄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论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部署要求上来,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加快形成有利于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

  要立足中国国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养老不仅是老年人个人和家庭要面对的问题,也是社会关爱和国家责任的体现,纵观世界各国为应对老龄化做出的努力,既有共性的一面,更是体现出了不同时代的国家、社会、文化和传统特性。中华民族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历代都把孝道文化作为治国安邦的核心价值观,民间百姓也将尊老敬老视为评判道德高尚的重要标准,不仅有“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更有“百善孝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夯实家庭在养老体系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中国的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城乡、区域差异大,从世界范围来看绝无仅有,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方案可以照搬,应对老龄化挑战任务艰巨。因此,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伟大实践中,必须坚持党对老龄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加强顶层设计,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凝聚社会共识,整合各界资源,努力构建充分吸收借鉴各国有益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要坚持人民至上,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为当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广大老年人也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创造者和贡献者,理应分享发展红利和成果。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日益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物质文化需求。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氛围,加强老年人权益维护和保障。不断强化城市发展的适老化导向,将城市更新行动与城市、社区以及居家的适老化改造有机结合起来。

  要坚持先立后破,加快完善养老政策制度体系。更加聚焦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补齐养老服务供给的短板和弱项。应对老龄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要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部门协调和政策衔接,形成发展合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当前亟待推出的一项基础性制度设计,长期护理保险能够为失能老人的基本生活照料和相关医疗护理提供服务或资金保障,不仅能减轻家庭负担,而且能够推动形成产业生态链。有必要在总结两批试点城市制度运行经验基础上,尽快在全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要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既要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养老需求,政府要做好兜底工作。要大力发展公办养老机构和普惠型养老服务,特别要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高、养老服务资源更为充裕的城市相比,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更加复杂和严峻,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养老保障的转移支付力度。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有助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202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1亿,且老年人口数量尚未达峰,不断扩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带来庞大的备老、养老需求,发展银发产业、银发经济大有可为。

  (作者窦勇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