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党中央立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适应外部形势变化,把扩大内需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的重要战略举措,将为我国经济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内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近年来,我国立足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内需潜力持续释放。我国外贸依存度从2006年峰值的63.3%下降到2024年的32.5%,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90%。
内需规模迈上新台阶。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8万亿元、较2013年翻一番,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保持在5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总额超过51万亿元,固定资本存量规模巨大。今年一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去年四季度提升6.3个百分点,更加有效发挥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作用。
内需结构呈现新亮点。居民消费由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绿色消费、健康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2024年,服务消费在居民支出中的占比提升至46.1%,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4.4%和9.2%,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大规模设备更新带动全国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同比增长19%,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6%,推动全部投资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个百分点。
内需体系取得新突破。我国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牵引,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持续深化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改革,着力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堵点痛点。202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67%,城乡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持续推进,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增量。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面临新形势
外部冲击的影响不容小觑。美国新一届政府宣布并实施一系列关税措施,将实际关税水平推升至一个世纪以来最高水平。这些措施是对全球经济的一次“重大负面冲击”,政策不确定性加剧、贸易紧张局势以及需求势头减弱,对全球经济活动和经济前景产生负面影响。近日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4月《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25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下调至2.8%,较今年1月预测值低0.5个百分点。据了解,已有部分美国客户提出延迟订单及运输途中货主弃货现象,我国部分依赖美国市场的企业面临产能闲置、库存积压等问题。
消费升级的情况有新变化。高能级城市仍有较大发力空间,2024年,我国共有7个“万亿消费之城”(上海、重庆、北京、广州、深圳、成都、苏州),其中重庆、苏州等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超过全国增速,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载体;相较之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消费市场仍有较大挖掘空间。理性消费者占比提高,“精打细算型”消费者更加注重商品性价比体验,“618”“双11”等大促活动期间,居民消费需求集中释放,部分补贴商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入境消费扩容潜力巨大,2024年,境外旅客入境消费占我国GDP的比重为0.5%左右,而世界主要国家入境消费占GDP的比重在1%~3%之间;境外旅客将直接撬动国内零售、文旅、制造等产业链,有助于形成“入境消费—企业增收—就业扩大—内需提振”闭环。
投资扩容的空间依然存在。我国全社会设备存量资产净值约40万亿元,随着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每年的设备更新换代投资需求将超过5万亿元。据测算,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7000亿元,已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未来投资空间还会不断扩大和拓展。我国正在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点,能拉动万亿规模的投资需求。以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为例,初步统计未来5年需更新改造燃气、排水等各类管道约60万公里、能够创造约4万亿元的投资需求,潜力空间巨大。
畅通“三个循环”,做强内需主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深刻阐释了做好经济工作一个“根本保证”、五个“必须统筹”的规律性认识,其中之一就是必须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就当前而言,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要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着力畅通“三个循环”。
优化消费产品供给,促进“消费—投资”良性循环。在财政赤字率4%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并宣布追加预算,确保必要的财政支出,推进各地“以旧换新”进一步扩围、加大对“人工智能﹢”消费、数字消费等支持力度。放宽旅游、文化、医疗、养老、家政服务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市场准入,增加服务消费供给。适时创设“消费信贷专项再贷款”,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加快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长期资金入市,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推动居民储蓄向投资转化。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形成“收入—预期”正向循环。进一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个人所得税综合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推动个税改革更多更好惠及民生。对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提供专项公共就业服务,重点匹配先进产业配套环节、银发经济、物流运输、文化服务产业等用工需求。考虑提高稳岗专项贷款、创业担保贷款等金融工具的支持额度,适时进行降准、降息,降低社会主体融资成本,释放消费潜力。
调整内外循环连接的重点,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美国关税冲击引发全球资本避险需求增大,我国持续吸引资金流入将推动资产价格上涨,成为带动经济内循环、刺激消费的重要助力。下一步,可考虑建立调节经济内外循环的工具箱,增强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性,提升内外部均衡调节的协同性。进一步做大做深国债市场,提供更多的避险资产供给,提升基于国债无风险收益率的利率传导效率,逐步探索扩大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国债市场的渠道。探索建立主权科技创新基金,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更多分享我国科技红利的机遇,更好利用全球资金为我国科技进步融资。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是在复杂严峻外部形势下把握我国经济增长主动权的战略之举,也是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战略之举。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凝心聚力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奋力谱写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作者陈四清系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