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好的医疗资源——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委员围绕“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开展界别协商

2025-03-19 17:29:2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6期 陶家璇我有话说
0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作为目标任务之一,如何做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3月7日下午,围绕“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主题,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医药卫生界别协商会议的委员,与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负责同志深入协商交流。

  政府要投入,更要建机制

  近年来,各地政府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投入,更新医疗设备,改善了就医环境。委员们认为,还需要在制度层面提供保障。

  “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原则一定是‘雪中送炭’,绝不能‘锦上添花’,一定是取长补短,绝不能取短补长。”王广发委员建议,必须加强基层建设,而非“虹吸”基层,要充分考量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水平和分布。

  王建安委员与王广发委员不谋而合。

  他认为,要综合考量地理半径及辐射人口密度,统筹布局各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服务均等化导向的全人全周期诊疗服务体系。要结合医疗服务规律与价值导向,而不是简单地以行政区域布局,这样患者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能确保得到同样优质的医疗服务。

  在这其中,补齐基层能力短板尤为重要,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能力。霍勇委员建议,要注意持续加强全国急性胸痛救治网络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胸痛中心、一级医疗机构设置胸痛救治单元。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点要从建房子向建机制转移。”张文宏委员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制度性设计,让分级诊疗随着医疗资源的纵向流动和共享得到实现。

  “医疗、医保、医药分属不同部门,有协同联动还不充分的地方。”赵家军委员建议,发挥好医保引导性作用,促进“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医疗技术、医疗人才和医疗服务不断提升。

  “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的重点在基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效运行机制至关重要。季加孚委员建议,通过县域医共体建设、医保引导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以基层医疗机构为核心实现健康管理服务的创新和整合,健全稳定的收入机制,开展监测评价,形成反馈机制,创新体制机制,补齐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板。

  既要“输血”,也要“造血”

  截至2023年底,我国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3.40人,已经接近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水平,但医学人才呈现“人往高处走”“孔雀东南飞”的单向流动趋势,这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高水平医师不足。

  “从纵向分布上看,呈现‘倒金字塔’型结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大中型医院,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较少,这与基层应承担的职责和任务不相匹配。”姚建红委员表示,只有优化人才配置体制机制,才能更好地释放区域医疗资源倍增效应。他建议要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优化人才流动保障机制,探索基层医疗机构与公立医院之间、东西部之间医学人才和管理干部双向挂职与双向交流。

  李为民委员深有体会。在他看来,要切实破解边远地区骨干人才短缺的瓶颈,需要建立嵌合型和紧密型的医联体。

  “可以在政府的主导下,每家三甲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2至3家县级医院建立全国性医联体,实现统一医疗员工管理、资源调配、薪酬分配、财务管理。同时,可以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优秀医生到边远地区工作,从而缓解专家级医生短缺情况。”李为民说。

  “输血”只是一方面,“造血”更为重要。

  “要努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专家队伍。”向华委员建议,要“输血”与“造血”同步进行。他所在的医院在“组团式”派驻25人常驻专家和5名柔性指导专家的基础上,坚持让受援医院的医生到支援医院进修深造。

  在医生的培养上,王建安还建议,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临床医生培养体系,也就是说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不论是在什么级别的医疗机构服务,同样专业的医师,基本要求和能力都是相当的,从根本上确保医疗均等化。

  中医药是我国宝贵的医疗资源。在综合医院加强中医药服务,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服务是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重要需求,因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

  宋树立委员建议,加快培育复合型人才,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研究启动中西医结合规培工作,持续、广泛开展“西学中”培训,培养一大批精通西医、懂得中医的优秀临床医师,让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事业人才辈出。

  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腿”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离不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张文宏认为,AI与远程技术赋能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实现广覆盖成为可能。

  朱同玉委员也很认同。他表示,要以智能化方式推进区域医疗资源配置优化。不仅要构建分级诊疗智能支持系统,开发适用于基层医疗场景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还要打造动态医疗资源配置中枢,建立区域医疗资源智能监测平台,减少三甲医院急诊滞留时间,提高医疗物资配送效率。

  对此,周清委员深有共鸣。他所在的医院2022年跟江西赣州的市立医院共建,原来都是要安排医生从广州去赣州现场会诊,但医生的时间不能完全保证。从去年开始,医院把基于广东省的远程会诊平台扩大到跨省后,这样从周一到周四,每天都有主任级的医师来远程查房。

  “从传统的医疗帮扶方式转为信息化的网络帮扶,无论是医生规范化诊疗的理念,还是患者的体验,都有了肉眼可见的提高。”周清感受颇深。她期待通过信息化技术的支撑,实现“从患者跨省跑,到医生跨省跑,到最终实现医生患者都不跑”。

  一个个发言、一次次互动,大家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努力为让老百姓能够充分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献计出力,增强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