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守正创新 深刻领悟“十个坚持”

2025-02-27 13:37:39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4期 我有话说
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十个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的结晶,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阐明了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履职原则、价值取向、主题主旨、方式方法等,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既是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特点规律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人民政协要守正创新,深刻领悟“十个坚持”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关键词】“十个坚持” 守正创新 历史经验 根本遵循

  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十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坚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1]“十个坚持”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基础上推进人民政协理论创新的结晶,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回答了人民政协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保证、履职原则、价值取向、主题主旨、方式方法等,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整,标志着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这是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2]历史深刻昭示,人民政协只有守正创新,深刻领悟“十个坚持”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才能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

  

  第一,关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人民政协成立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最本质的特征,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人民政协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人民政协是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础上成立的。1954年政协章程指出,人民政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将继续通过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团结,更广泛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3]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明确人民政协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进入新时代,明确坚持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根本遵循。党中央先后出台《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人民政协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工作条例》等重要文件,为加强党对人民政协的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政协全部工作之中,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必须遵循的根本政治原则,并且把这一原则贯穿到政协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落实党中央对人民政协工作的各项要求。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统揽政协工作的总纲,切实提高政治判断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人民政协要持续加强党的建设,政协党组要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健全落实党对政协工作领导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委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肩负起实现党对政协领导的重大政治责任。

  

  第二,关于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

  

  准确把握人民政协性质定位,深入理解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深刻含义、基本要义,事关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事关人民政协事业的方向和使命,是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坚持人民政协性质定位,对于把人民政协制度坚持好、把人民政协事业发展好至关重要。

  人民政协性质定位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进入新时代,发展为六句话,即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基于我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进行的重要政治设计,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和优势。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要坚持性质定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人民政协不是权力机关,不是决策机构,不是行政机关,也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的参议院,而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是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发扬民主、参与国是、团结合作的重要平台。人民政协要找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坐标定位,参政不行政、建言不决策、监督不强制,做到履职不越位、不缺位、努力到位。要不忘初心,抓住关键,锚定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任务履职尽责,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人民政协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三,关于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

  

  坚持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对进一步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在人民政协从筹备到成立的过程中,协商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民政协的成立意味着协商由一种民主的工作方法发展成了协商民主这样一种民主形式。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在协商中促进广泛团结、推进多党合作、实践人民民主,促进了政协协商民主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明确人民政协是专门协商机构,这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有序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提供了制度化平台。人民政协通过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在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特点和优势。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要继续加强专门协商机构建设,为政协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切实把协商作为主要工作,将协商民主贯穿履职全过程。要加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等功能建设,完善协商工作规则体系,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拓展协商形式,优化协商程序,畅通民主渠道,增加协商密度,规范协商内容,提高协商能力,促进不同思想观点的充分表达和深入交流,真正通过协商出办法、出共识、出感情、出团结。要加强政协协商同其他协商渠道的协同配合,做到目标一致、形成合力,不断提升协商民主的整体效能,实现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工作提质增效,助力完善协商民主体系,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

  

  第四,关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政党制度

  

  人民政协是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指出:人民政协“是各党派的协商机关,是党派性的机关。”[4]是“各党派统一合作的组织。”[5]可见,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人民政协的成立和发展密切相关。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对于更好发挥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作用、彰显人民政协的政治优势具有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人民政协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发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重要机构作用,为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政协对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提出提案、大会发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作出机制性安排,广泛汇聚团结奋斗的智慧和力量,为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民主党派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要创造条件,支持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职尽责,发挥好作为实行新型政党制度重要政治形式和组织形式的作用,进一步丰富载体、创新方法,努力推动政协协商与政党协商的有效衔接,尊重和保障各民主党派以本党派名义在政协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的权利。丰富履职平台,通过学习座谈、谈心交流、视察考察、调查研究、协商履职等方式,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政协平台参与广泛多层制度化协商,参与协商式监督,以凝聚共识,夯实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更好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

  

  第五,关于坚持大团结大联合

  

  人民政协是由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参加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因团结联合而生、依团结联合而存、靠团结联合而兴,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大团结大联合是统一战线的本质要求、是人民政协始终高举的旗帜。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是人民政协成立和发展的历史根据,也是人民政协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使命任务。

  大团结大联合贯穿于人民政协的成立和发展过程,人民政协的历史就是不断增进大团结、促进大联合的历史。人民政协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并将其贯穿履职工作的全过程、事业发展的各方面,通过“一根头发”影响和带动“一把头发”,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在建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探索改革路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坚持大团结大联合,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最大限度地团结各方面力量,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智慧和力量。

  新征程上,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艰巨繁重前所未有,迫切需要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大联合,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人民政协要把促进大团结大联合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把大团结大联合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贯彻“大团结、大统一、囊括一切代表人物”的方针,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实现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们的大团结大联合,巩固和发展具有广泛代表性、最大包容性的统一战线,着力画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最大同心圆。

  

  第六,关于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中心环节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注重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是人民政协一以贯之的职责使命。人民政协事业之所以能够取得重要成就,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并将其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以协商聚共识、以共识促团结的特点和优势。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人民政协就能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不断彰显在人类政治制度发展史上具有的独特政治价值。

  人民政协的历史,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夯实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广泛凝聚共识的历史。人民政协从筹备到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从起草到通过,都是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结果。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都有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人民政协明确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从而把参加政协的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的一切代表人物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必须把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基础性工作,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引导广大委员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协商宣传政策、解疑释惑、表达意愿、反映诉求、协调关系、弥合分歧,增进最大共识、形成最大合力,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实现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上共同进步、行动上步调一致,努力使人民政协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的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

  

  第七,关于坚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

  

  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政协都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凝心聚力。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自觉服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始终做到谋划工作在大局下思考、推动工作在大局下行动、检验工作用服务大局的实际成效来衡量,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顺利开展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是人民政协履职的重要原则。坚持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履职尽责,人民政协才能明确履职方向、把握工作重点、发挥自身优势。

  人民政协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整统一战线内部关系、扩大国际交往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政协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发展统一战线、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贯彻“一国两制”方针、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开展对外交往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投身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助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创了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胸怀“国之大者”、民之关切,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建真言、谋良策、出实招,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助推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美华章。

  

  第八,关于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作为党领导的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人民政协履职为民、服务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愿望,助力解决民生领域实际问题,促进民生改善,这是人民政协履职必须坚持的工作理念和价值立场。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才能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政协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时期,始终秉持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工作理念,坚持履职为民,充分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专业性强等特点和优势,深入实际察民情,反映人民诉求,集中人民智慧,抓住民生领域实际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助推党的惠民利民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健全完善有关工作制度机制,密切联系各界群众,深入开展委员履职“服务为民”等活动,促进解决人民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闹心事,协助党和政府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升履职为民工作质效。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要积极践行人民政协为人民的履职理念,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解决民生领域实际问题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强反映社情民意、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建设,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多做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的工作,当好党的政策宣传者、群众利益维护者、社会和谐促进者,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政协的具体工作中,为助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急难愁盼问题,增进人民福祉建言献策,在履职为民实践中彰显人民政协为人民的使命担当。

  

  第九,关于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

  

  委员是人民政协履职工作的主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团结各界人士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政协的优势在委员、潜力在委员、活力也在委员,做好人民政协工作的关键是强化委员责任担当,这是人民政协履职的重要基础,是人民政协工作的生命力和活力所在。坚持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才能很好地发挥委员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人民政协自成立以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在性质定位、职能作用、组织构成方面不断完善,委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也随之增强。人民政协及委员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很好地发挥了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人民政协把提高委员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要求委员严守政治纪律,站稳政治立场,坚守政治原则,塑造良好形象,以模范行动展现新时代委员风采。各级政协尊重和支持委员依照政协章程履行职责,研究制定委员履职工作规则,建立健全委员履职评价及激励机制,为委员履职尽责提供有力保障。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必须进一步把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摆在政协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政协委员队伍建设。各级政协要做好委员服务管理,尊重和保障委员权利,为委员履职创造条件,把政协建设成为委员之家、民主之家、团结之家。政协委员要提高政治站位,在事关道路、制度、旗帜、方向等根本问题上,立场不含糊、原则不动摇。要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熟悉履职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履职本领,自觉投身凝心聚力、决策咨询、协商民主、国家治理第一线的具体实践,强化服务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切实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

  

  第十,关于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

  

  人民政协事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随着时代发展变化,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目标任务也随之发生变化,人民政协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履职能力建设,使政协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本、活力之源。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履职能力建设,是人民政协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推进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将人民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基础。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人民政协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总目标、总任务,将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政协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推进了履职能力建设。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人民政协积极适应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以改革思维、创新理念、务实举措大力推进履职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引导委员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使人民政协事业展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新征程上,人民政协要与时俱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机制创新,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革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工作实践,不断拓展协商方式和平台,针对不同协商渠道,分类形成制度规范和工作规则,更加健全协商议题提出、重点协商方案生成机制,切实提高协商建言的穿透力、纵深度。加强政协队伍建设,加大学习培训力度,更好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能力本领,转化为高水平履职尽责的工作实践,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南、根本遵循。人民政协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记政治责任,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把人民政协的显著政治优势更加充分发挥出来,不断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携手奋进新征程,同心共筑中国梦。

  (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

  (责编:霍 赫)

  

  

  注 释: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4年9月21日,第2版。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24年9月21日,第2版。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载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4]毛泽东:“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的谈话提纲”,载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室编:《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184页。

  [5]周恩来:“关于人民政协的性质和作用问题”,载政协全国委员会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四编研室编:《老一辈革命家论人民政协》,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43页。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