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形成了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科学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特别是一流大学建设提供了战略指引。深入学习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理论要义与思想伟力,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对于中国大学克服依附发展、摆脱路径依赖、发挥后发优势,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担当起教育强国建设使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在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上走在前列
政治属性标示了教育的方向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引导中国大学把准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在履行“四个服务”使命责任上走在前列。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在彰显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功能上作出表率。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和系统优势,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定海神针”,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保证。面对大国博弈竞争出现意识形态化和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势,中国的一流大学群体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等方面作出表率,切实做到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二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标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必须“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有力落实,更是检验社会主义大学的政治属性与育人成效的首要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目标决定了我国一流大学必须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的价值内涵与目标指向,力争在铸魂育人方面树立标杆。一流大学群体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课程质量,善用“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形塑时代新人的精神风貌与能力素养。
三是坚持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上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教育与国家的内在关系,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建设教育强国要“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和“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一流大学群体要主动服务贡献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将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将大学发展的“小逻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逻辑”,找准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深耕经济主战场中展现作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战略支撑。
二、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在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上引领示范
教育的人民属性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其根本在于实现教育为了人民、教育依靠人民、教育成果由人民共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十个更好”回应人民关切,把“更好的教育”排在首位。在2024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对一流大学来讲,就是要通过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大学。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为核心要义,是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的发展。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谋划推进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围绕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优化专业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锻造一支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二是提供高水平文化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学是人类文化的守望者、创造者和引领者,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阵地。2024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中国一流大学群体要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培育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志性学术成果,谋划和承担更多惠及人民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围绕人民需求推出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在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是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助力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推进数字教育,为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和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中国一流大学群体要勇立教育数字化时代潮头,一方面要以数字化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转型、驱动科学研究范式变革、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效能,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科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国家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泛在智能学习新空间,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作出高水平大学独有的贡献。
三、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在强国建设中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
战略属性体现为教育在整个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导性与全局性影响。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深刻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中发挥战略作用,以高水平服务支撑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
一是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强国建设汇聚战略人才力量。加快培养和储备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是一流大学的使命,对我国推进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具有战略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中国一流大学群体要把培养集聚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要任务和评价标准,改革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自主培养机制,推进高水平科教产教融合,培养国家急需的战略科学家、杰出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等战略人才,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对强国建设的支撑力和贡献力。
二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始终承担着科技创新的战略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一流大学群体要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中勇担战略使命,强化建制化、成体系、有组织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以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为突破点服务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开放合作增强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着力实现更多具有国家贡献度、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创新成果突破,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高校力量。
三是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重要力量的必然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中国一流大学群体要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建设,推出一批既具有国际通行性、学术权威性,又立足中国实践、彰显中国理论贡献的学科手册,建立一批能够有效解释中国经验的研究型案例,积极推进优秀成果外译,打造各学科原创性理论的精品论著,推动中国话语体系构建。
四是深化战略导向的全球开放合作,为我国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供动力。开放合作是世界一流大学发展的共性规律,也是全球重要教育中心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进一步强调要“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中国一流大学群体要发挥国际合作交流枢纽优势,统筹推进高水平的教育开放合作,既要主动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鉴、互容、互通,打造教育合作网络,吸引集聚国际一流的优势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在地国际化;也要利用教育的对话性与文化的符号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在全球教育治理和评价中拥有话语权、抢占制高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的科学认识与战略部署。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上,必须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指引和实践指导,奋力开创新时代高等教育工作新局面。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