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弘扬人民政协光荣传统 推动新时代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12-02 13:46:29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23期 蓝绍敏我有话说
0

  1948年“五一口号”发布前后,毛泽东同志与民主人士通信商谈政治协商会议问题时,提出将会议地点定在哈尔滨。9月到11月,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先后到达哈尔滨,围绕《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与中共中央代表协商。11月25日达成的协议确定了新政协的性质、任务等问题,将筹备会议地点预定在哈尔滨,启动了新政协会议的准备工作,黑龙江人民由此见证了人民政协筹备过程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黑龙江省政协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人民政协光荣传统,推动新时代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人民政协光荣传统镌刻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

  1948年9月首批民主人士到达哈尔滨后,向中共中央致电表示“愿竭所能,借效绵薄,今后一切,期待明教”。民革领导人谭平山提出,新政协的领导责任,“不能不放在共产党肩上,这是历史发展上一种不容放弃的任务”。民革创始人之一朱学范提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由此可见,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是人民政协“启航”的内生动力。弘扬人民政协光荣传统,推动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牢正确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把“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作为“十个坚持”的第一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还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完善党领导政协工作制度,明确要求政协党组健全落实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工作领导的组织体系和制度机制。人民政协要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强烈的政治责任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铭记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成立政协时的初心所在,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党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民政协的全面领导,成为新时代党中央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的鲜明特点。2018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被写入宪法,政协章程修改也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列为人民政协的首要工作原则。人民政协要把坚持党的领导贯穿到全部工作之中落实落细落到位。

  二要深化理论武装。坚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领会精神实质、理解核心要义、把握实践要求,进一步学出理论的清醒、立场的坚定,进一步学出坚持党对人民政协全面领导的高度自觉。坚持以自我反思精神深化理论武装,对照理论查找自身“学”上的不足和“用”上的薄弱,剖析原因、制定对策,促进以学铸魂更坚定、以学增智更明显、以学正风更严格、以学促干更有效。

  三要加强党的建设。政协党组要全面肩负起实现党对政协领导的重大政治责任,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严把各项履职活动的政治关,引导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广大委员共同落实中国共产党对政协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把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到政协全部工作之中。严格要求政协组织中的中共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加强政协党的组织建设,把“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的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的全覆盖”要求落实好,确保政协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建言资政不跑题、凝聚共识不偏向、砥砺前行不迷航。

  二、人民政协光荣传统承载着协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新的时代课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1948年秋,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是建立新中国。中共中央代表与民主人士深入交流协商,对意见建议充分吸收。章伯钧、蔡廷锴提出的“新政协即等于临时人民代表会议,即可产生临时中央政府”的建议就得到了采纳。弘扬人民政协光荣传统,推动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必须聚焦新的时代课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作出积极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政协要“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深入推进协商议政”。人民政协要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作用,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议政建言。

  一要深化对性质定位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以强化统一战线组织功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以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以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展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

  二要注重对工作机制的完善。强化改革意识,在老机制的突破、新机制的创建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有效激发内生动力;强化系统观念,协商议政格局、机关保障体系、队伍建设举措等方面机制整体完善提升、协同发挥作用;强化问题导向,围绕解决开展民主监督不够主动、联系界别群众不够紧密、协商成果运用不够扎实等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举措和工作建议。

  三要加强对协商文化的培育。注重“树理念”,推动“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理念深入人心;注重“强氛围”,促进形成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又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协商氛围;注重“建队伍”,努力建设一支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守纪律、讲规矩、重品行的委员队伍,使协商文化成为政协高质量履职的深厚底蕴。

  三、人民政协光荣传统蕴含着汇集多方面智慧力量的宝贵经验,推动政协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把握履职中心环节、做好凝聚共识工作

  1948年中共中央与民主人士在哈尔滨的协商过程就是形成共识、深化共识、传播共识的过程。中共中央还通过电报与当时在香港的李济深、何香凝等反复沟通,使民主人士对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更为深入理解、深刻认同。由此可见,汇集各方面智慧力量的宝贵经验,是人民政协“启航”的鲜明印记。弘扬人民政协光荣传统,推动新时代政协事业发展,必须坚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履职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人民政协要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工作机制,多做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工作”。人民政协要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着力画好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最大同心圆。

  一要明确“为何凝聚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大家团结起来,思想引领、凝聚共识就必不可少”。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做好新时代凝聚共识工作,对于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先进性,发挥人民政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要明确“凝聚什么共识”。处在不同阶段、居于不同层级、面对不同对象,凝聚共识会有不同内容,总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统领的政治共识。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是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的发展共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人民政协要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凝聚共识的重中之重,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凝聚改革大共识、汇聚改革正能量。三是以“求同存异、聚同化异”为导向的团结共识。引导广大政协委员和界别群众,理性看待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在寻求公约数中画好同心圆。虽然可能对有的问题认识不能完全统一,但是旗帜鲜明讲政治的立场必须是一致的,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追求必须是一致的,团结奋斗向前进的方向必须是一致的。

  三要明确“怎样凝聚共识”。落实好“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贯穿履职工作之中”的要求。注重把握四个阶段。一是协商启动阶段,围绕议题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法规政策,通过“学”来凝聚共识;二是协商调研阶段,围绕议题相关的成果成效和存在问题,通过“研”来凝聚共识;三是协商实施阶段,围绕议题相关的认识评价和意见建议,通过“议”来凝聚共识;四是协商后续阶段,围绕建立健全协商成果的实践运用和通报反馈机制,通过“做”来凝聚共识。着力打造五个平台。一是多样协商平台。包括机制化平台和创新性平台。二是读书学习平台。包括书香政协、委员讲堂、文史资料工作等。三是联系群众平台。包括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团结联谊、委员工作站等。四是舆论宣传平台。包括报刊广电、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五是机关支撑平台。提高服务能力,完善制度体系。密切关注六个重点。一是重要时间节点,在组织学习、交流体会中凝聚共识。二是社会关注热点,在辨析事实、亮明立场中凝聚共识。三是工作推进难点,在深入调研、献计出力中凝聚共识。四是民生事业痛点,在客观反映、助力解决中凝聚共识。五是媒体舆论焦点,在保持关注、视情回应中凝聚共识。六是错误思想观点,在坚决回击、有力驳斥中凝聚共识。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