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机制建设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协商民主既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也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聚焦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对健全协商民主机制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等任务要求,这为人民政协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加强联系群众机制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机制建设,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论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密切联系群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强调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强调要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真正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强调要带头走好群众路线,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明态度,为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机制,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对政协联系群众工作的重要要求。密切联系群众是党中央对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重要要求,是强化委员责任担当、更好履行政协职能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广泛联系和动员各界群众,协助党和政府做好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鼓励和支持委员深入基层、深入界别群众,及时反映群众意见和建议,深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完善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强调,人民政协要坚持改革创新,着力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突出界别特色,强化工作机制,把全方位推进人民政协联系群众工作做深做实。
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机制建设,要深化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健全协商民主机制的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协商民主机制的要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党的二十大、中央政协工作会议等要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全面深化改革,人民至上。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机制,需要我们始终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一体学习领会、深入调查研究,对联系群众与反映社情民意、服务人民等机制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侧重点进行系统梳理,对联系谁、联系什么、怎样联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化研究,从思想上搞明白,在认识上理清楚,到实践中去完善。
政协章程明确规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密切联系各方面人士,反映他们及其所联系的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和地方委员会委员要坚持为国履职、为民尽责,密切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一方面,加强人民政协反映社情民意、联系群众、服务人民机制建设是一个综合性机制,包含三个子机制,其中反映社情民意是方法途径,联系群众是桥梁纽带,服务人民是根本目的。三者既各有侧重、有所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赋能,为全面发展协商民主、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强大动力。另一方面,人民政协联系群众是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综合概括,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是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的具体实践,通过各级政协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实现人民政协整体联系群众的目标要求,两者是统一的。党的群众工作对象众多、类型多样,需要在党的领导下,人大、政府、政协、群团组织等共同来做,广泛联系各方面群众。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政协委员由各方面郑重协商产生,代表各界群众参与国是、履行职责,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我们要准确把握政协性质定位,充分发挥委员主体作用,立足实际深化拓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群众活动,不断拓展联系的广度、深度、频度,更好做到联系一界、团结一片、引领一方。
一是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把牢“联系群众”正确方向。政协联系群众,本质上是党的群众路线在人民政协的具体实践。加强政协党的建设是坚持党对政协工作全面领导的基础工程,是做好政协联系群众工作的根本保障。要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党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健全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交流、主席会议成员走访看望委员、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等制度,把党的领导贯穿履职全过程各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引领,鼓励委员从实际出发探索灵活务实的工作方式,通过定期走访、结对联系、座谈交流、线上民情互动等,宣讲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教育引导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进社会各界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推动“联系群众”有力有序。制度带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在认真抓好已有制度文件落实的基础上,紧扣不断变化的形势要求推进制度机制集成创新,进一步提高联系群众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构建通过协商活动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围绕协商主题开展联系,听取群众意见、增强协商议政实效;构建通过视察考察调研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围绕解决问题开展联系,反映群众诉求、推动问题解决;构建通过谈心交流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围绕凝聚共识开展联系,宣传阐释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主动回应界别群众关切。用好政协组织委员、委员带动界别群众的工作链条,倡导每名政协委员联系1—2名所在单位、所在党派团体、行业领域的代表人士,帮助有关方面做好引领带动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的经验做法,形成更多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加强人民政协联系群众理论研究,为有效开展工作提供坚实理论支撑。
三是进一步提升履职能力,促进“联系群众”自发自觉。把委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任务,激励约束并重、服务管理并行,充分调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完善教育培训机制,有计划地加强委员学习培训、知情明政,帮助委员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提高联系服务群众的意识和本领。深化开展委员读书活动,将读书与联系群众相结合,引导委员多读政治之书、人民之书,不断增强调查研究、联系群众等能力,提高反映民情、建言献策质量。支持政协委员积极参与基层协商,引导委员在协商议事中密切联系群众,在联系群众中助力提高基层协商成效。优化委员服务管理,健全委员履职情况统计制度,记录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基本情况,将之作为委员优秀履职表扬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激发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内生动力。
四是进一步丰富平台载体,拓展“联系群众”广度深度。坚持因地制宜、立足实践所需,创建有效畅通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履职平台,更加便捷高效传递党的声音、了解群众诉求、助推解决问题,做到群众在哪里、联系服务就跟进到哪里。按照定位准确、运行有序、活动经常、作用明显的要求,高质量建设委员工作室,突出委员专业特长和资源优势,发挥委员作用,着力打造凝聚共识的渠道、联系界别群众的纽带、服务人民的桥梁。建好用好网络平台,通过数字政协进一步密切与群众联系,畅通群众参与协商议政、反映社情民意等的渠道,推动履职常在线、联系不断线。创新界别活动方式,组织委员积极参加界别调研视察、界别协商、界别座谈会等活动,支持鼓励委员深入了解界别群众意见,以界别名义在政协有关会议上交流讨论、发表意见,促进界别协商深度互动。注重打通外循环,积极推动政协联系群众平台与党群服务中心等基层现有制度化平台的衔接联动,推动信息多源汇聚、深度融合、共享共用,实现优势互补、能量互赋、成果互促,合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