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2024-07-17 15:56:21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14期 曹 普我有话说
0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坚守的根本立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的形成背景、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好践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进一步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提出

  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郑重宣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5年10月,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共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四个坚持”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刻阐述。中共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为前进道路上应对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之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源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宗旨,讲了很多话,但说到底还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然趋势,坚信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是针对党内存在的背离党的性质宗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根本要求。一段时间里,由于管党治党不严,一些党员、干部权力观异化、政绩观扭曲、事业观偏差,忘记了自己是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错误地把党与人民群众割裂开来、对立起来,主仆关系颠倒,衙门作风、官僚习气严重,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自觉与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言行作坚决斗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自觉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持续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深厚人民情怀、为民服务信念的集中体现。习近平出身于革命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严格的革命传统教育。习近平深受焦裕禄事迹的影响,始终把焦裕禄当作学习榜样。1969年初,不满16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在陕北度过了7年艰辛的知青岁月,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他的锻炼很大,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他的根……这里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思想深刻,逻辑严谨,内涵丰富。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党员干部要自觉做人民的勤务员;坚持人民共享,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持人民评判,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只能由人民说了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牢记初心,守住人心。

  (一)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中共二十大报告把“坚持人民至上”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内容置于首位。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无论在地方还是在中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从政理念,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担当作为,求真务实,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

  (二)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党员干部要自觉做“人民的勤务员”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是历史进步的真正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国之大者”,怀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殚精竭虑,勤勉工作,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真正克制‘官本位’思想,不搞‘以官为本’‘官贵民贱’”;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要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真正同人民结合起来。

  (三)坚持人民共享,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起点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战役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亲自督战。经过艰苦努力,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随着我国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努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感受到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的事实。我们要紧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共同富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取得新成效。

  (四)坚持人民评判,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只能由人民“说了算”

  我们党是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党,是为人民幸福富裕不懈奋斗的党,党的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要由人民检验和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党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其实践成效如何,“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

  (五)“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牢记初心,守住“人心”

  千金易求,人心难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人心就是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哪怕“黑云压城城欲摧”,“我自岿然不动”,安如泰山、坚如磐石。

  三、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落实在党员干部行动中。

  (一)深入调查研究,“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只有通过深入调研,才能“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才能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决策。对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还在地方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调研工作要务求“深、实、细、准、效”。2003年7月,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立足浙江实际,提出了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对浙江发展作出全面规划、顶层设计,为促进浙江转型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任务,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聚焦“急难愁盼”,“为群众排忧解难”

  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利益高于天、重于山,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要扎扎实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困难最忧虑最急迫的实际问题,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要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从最具体的工作抓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面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环保、社会治安等问题,着力抓好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范重特大自然灾害、维护社会稳定工作,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多办打基础、利长远的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为各级领导干部践行正确政绩观树立了榜样。上世纪80年代,在福建宁德担任地委书记时,他立足实际,提出“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工作思路,相信“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中共二十大后,他又郑重提醒,不要有大干快上的冲动,也就是不能不按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出成绩。要把这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都压下来,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搞现代化建设。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对已有的部署和规划,只要是科学的、切合新的实践要求的、符合人民群众愿望的,就要坚持,一茬接着一茬干,防止换届后容易出现的政绩冲动、盲目蛮干、大干快上以及“换赛道”、“留痕迹”等现象。

  中国共产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只要时刻以“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执着和清醒自警自励自省,时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一定能够聚合起14亿多中国人的磅礴之力,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的赶考之路”上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一定能够创造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的历史伟业!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