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补齐现代农业的弱项和短板

2024-06-21 14:41:4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12期 刘 雷我有话说
0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建设农业强国,基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把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摆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农业强国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力发展,又包括农业生产关系变革,旨在实现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最终构建起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高质量发展为行动导向,既不能放低标准,又不能盲目攀比,因地制宜、突出实效,不仅涵盖世界农业强国的共性特征,也符合内外部客观条件下的特定性,走出一条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特色、凝聚中国智慧的农业强国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但与建设中国特色农业强国目标和世界农业强国的发展水平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农业劳动生产率偏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939美元/人,仅为世界农业强国平均水平(8742美元/人)的33.6%。二是核心技术与国外有差距。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存在部分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产品自主可控能力不强等问题。三是农业产业韧性不足。我国农业产业仍存在农业头部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产业融合化、产业链一体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四是生态价值尚未充分转化。我国促进农业绿色转型的市场体系还不够健全,农业生态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和转化。五是农产品竞争优势不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国际规则制定权、资源掌控权等方面表现出劣势,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上涨挤压农民收益空间,更影响国际市场竞争力。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强国建设目标的差距,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要素禀赋不同导致的生产效率差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应、市场和政府运行存在失灵失效,以及国际贸易保护和贸易壁垒等。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增强系统观念,谋定而后动。

  一是定基调:锚定农业强国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2022年末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锚定农业强国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农业强国。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应对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和目标任务,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坚持尊重农民需要、共建共享的基本立场,健全自下而上、农民参与的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真正把群众可感、可及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二是固底板: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一是从政治高度、历史维度和国家安全维度全面深化粮食安全思想认识。二是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三是强化农业生产指导服务,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四是着力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充分调动农民和主产区的积极性。五是在增产和减损两端同时发力。六是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三是锻长板: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焕发“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优势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支撑。应处理好“统”与“分”的关系,促进统分协同发展。一是加强对小农户的扶持、改造和提升力度,强化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健全多主体融通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各类主体之间的有机合作。三是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构建科学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四是因地制宜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

  四是补弱项: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基石。一方面,要着力突破农业农村关键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加强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聚焦黑土地保护、土壤质量提升等技术研发与应用,确保耕地稳数量、提质量。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改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重大农业科技项目攻关,突破农业“卡脖子”技术。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探索实施“揭榜挂帅”、“信用激励”制度。强化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力主体地位,打造以企业为核心、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

  五是强韧性:延伸乡村产业链条,强化提升产业韧性。农业要强,产业链必须强。应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推动农民增收增益。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农村资源,培育壮大现代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多向提升乡村价值。二是着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发挥“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三是积极培育农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赋能作用。四是强化农业品牌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机制。

  六是优机制: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作用,优化城乡要素配置。在建设农业强国过程中,必须突破城乡二元结构,遵循“两个规律”,进一步调整完善工农城乡关系,着力消除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打破城乡要素市场二元性,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积极创设城市资源要素向乡村有序流动的有利条件,注重破解城乡要素权利的不对等、收益分配的不公平,以及城市对乡村的“虹吸效应”等问题,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七是扬优势:传承优秀农耕文化,推动生态价值实现。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农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关系,坚定绿色生态低碳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一是坚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把绿色贯穿到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全过程、全领域。二是厚植农耕文化,继续发挥精耕细作传统优势,传承弘扬我国独特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和高效的土地资源利用模式。三是以“双碳”为契机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生态红利转化,丰富农业低碳发展价值的多元实现机制。四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在保护性耕作、轮作休耕、减肥减药等方面的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绿色生产动力。

  (作者: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