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两个结合”的生动实践

2024-04-19 18:00:53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4期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课题组我有话说
0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文明交往危机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科学地回答了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就人类未来发展提出的“中国方略”。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指出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回答了为什么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时代命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了国际关系新方向、彰显了全球治理新特征、开创了国际交往新格局;在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引领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践行真正多边主义的道路上,强调通过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社会开辟美好明天。共建“一带一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全球发展、全球安全、全球文明“三大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本立场、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实践智慧、理论品质等方面的高度契合性与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两个结合”,助力全球发展

  当前,世界市场持续扩大,全球互联日益深化,同时,不平衡和不正义的世界格局依然存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赋予了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市场理论在全球化时代的新内涵。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现实的历史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必然引起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在此基础上社会交往不断深入扩大,加速推动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连为一体。《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生产力高速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深刻变革。“资产阶级争得自己的阶级统治地位还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产力却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如今全球化的生产力和现代信息技术使世界各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新能源、大数据、物联网、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一系列的高新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蓬勃发展,中国经济实力快速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总里程均居世界第一。中国在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的过程中,与世界其他国家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为各国创造了更多共享发展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指出中国要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这充分体现了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义利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义利观构成了中国人民行为规范的底层逻辑。从孔子“见利思义”“君子喻于义”到孟子“舍生而取义”,再到荀子“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先义而后利者荣”,以义为上、先义后利、义利相兼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而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成为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最大公共产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要“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让世界经济活力充分迸发出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正是多边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结出的硕果,而中国经济的创新性、开放性、包容式发展是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新时代以来,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积极主动面向世界开放,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成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同151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额从1.04万亿美元扩大到2.07万亿美元,年均增长8%,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享受到“一带一路”带来的红利。由我国倡议成立的首个多边开发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如今拥有来自世界六大洲的106个成员,覆盖全球81%的人口和65%的GDP,有力推动了相关国家能源、交通、水务、通信等各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复苏,改善了当地人民生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通过合作共赢,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实现各国共同繁荣,这一理念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度一致,体现了中国在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上的责任与担当。

  实践“两个结合”,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不仅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世界谋大同、为人类谋发展,将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为三大历史任务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三个世界”理论指导下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改革开放之后,党中央先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理论、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论,在构建全方位外交格局、创造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形成了对人类前途命运更具历史纵深性的思考,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更具全局性和系统性的方案,探索了对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更具创造性和包容性的实践,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智慧提升到新高度。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也是对中国传统天下观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天下为公”的情怀,坚守“一国和而天下和”的初心,形成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天下观,反对人与人之间以邻为壑、相互排斥的分裂对抗姿态,体现出公平、平等、博爱和包容的伦理取向。当下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有其特殊背景,一方面是全球化进程在物质和精神、基础设施和制度、国家和人民之间所构建的日益广泛深入的普遍联系;另一方面是国际社会依然存在的不平衡、不正义、不可持续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致使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缘冲突负面外溢效应持续扩散,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大行其道,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外部环境日益恶化,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困难重重、严重滞后、任重道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响应和广泛认同。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安全倡议,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符合全球人民的利益,只有“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和遏制打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友好合作。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洞察现代国际社会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演化逻辑,提出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是“自由人联合体”,明确了共同体演进的目标与归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张世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新时代的全球治理应当具有开放包容、公平正义、和谐共处、多元互鉴、团结协作的鲜明特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的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解决国际上的事情,不能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推行霸权、霸道、霸凌。”“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基于对世界体系中不平等依附关系的清醒认知,对全球南方国家面临共同挑战的切身体悟,在遵循客观外交情况的基础上,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走向真正的民主化,真正发挥以联合国为代表的跨国治理主体的平台作用,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让一个世界、多种声音、协商决策、共建共享成为全球治理的新模式。

  实践“两个结合”,筑牢全人类共同价值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人类心中不灭的明灯。“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自由人联合体”这一概念,并指出这是一种消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异化的共同体,未来的理想社会是“真正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不仅得到解决,人的个性自由也可以在其中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相似,中国古人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圣人乃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中华民族始终具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情怀,坚守“内和而外和,一家和而一国和,一国和而天下和”的初心,形成了“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的天下观。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倡导一国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其他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和福祉,体现出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统一的世界胸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和而不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华文化基因。西周思想家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论断既承认差异性是统一性的基础,同时又以统一性为指归,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费孝通更是指出“和而不同”是世界多元文化共存而不纷争的必然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这体现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包容性,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价值基础。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彰显了中国外交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意义的哲学阐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天下为公”“亲仁善邻”的共同体意识,均是在中华传统天下观、大同观基础上生发而来,影响并指导着当代中国的外交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要各个国家民族消灭其差异,而是要遵照“和而不同”的原则,在涉及人类生存发展等重大问题时求同存异,协调人与自然、自我与他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因利益分配或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正是这种坚定的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秉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让我们涵养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从容,“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大气,“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坦诚,“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锐气。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后,中国又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为构建和谐世界拓宽了新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与人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天人合一”等说法均含有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新时期我们面临的全球治理问题愈发凸显,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激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同体意识,世纪疫情的肆虐引起了人类对生命的敬畏,生态危机和核战争风险直接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础。而中国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中,始终重视文明交流互鉴与全球生态治理。在中国提倡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过程中,中国始终同沿线各国促进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领域的合作,加大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支持,举办“一带一路”绿色创新大会,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和绿色低碳专家网络,落实“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蕴含价值体系的外交实践,体现了推进世界历史的价值航标,构成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整体逻辑。以全人类自由解放为目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在这一理念驱使下全世界必将形成伟大合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共识,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多次写入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的有关文件,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新时代以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始终聚焦全人类共同福祉,始终反映各国人民求和平、谋发展的共同心声,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为人类共建更美好的世界汇聚起广泛共识和前行力量。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增强相关合作机制、理念、政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国际社会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凝聚共识、注入动力,推动各国共同完善全球治理,推动国际秩序转型重构,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胸怀,其着眼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延续,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市场理论、共同体思想与天下观、义利观、大同观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相结合的生动实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了超越时空的思想伟力,是“两个结合”的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世界化,为人类前进的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只有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可以超越文明冲突,实现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合作共赢,从而维护世界的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踏上新征程的中国,基于中国和世界发展实际,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始终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发展进步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为彷徨求索的世界点亮前行之路!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