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这篇大文章
本报特邀评论员 李君如
在人际交往当中要讲清楚理论、道理,就要用相应的能够为别人理解和接受的话语和话语体系。在国际交往中更是如此,如果没有相应的话语、话语体系,理论要被人接受是很难的。我们要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影响力,必须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建设这篇大文章。
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现代化是人类在工业革命取代农耕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现代文明。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卷入世界现代化潮流过程中,中华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不断地碰撞、交流、复建,使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使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在创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同时,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今天的话语体系,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无一不是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中华文明交流互鉴的产物,展现的正是现代的中华文明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必须把握现代化的普遍性话语和特殊性话语的辩证关系。既不能强调普遍性而忽视特殊性,也不能强调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既要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成为现代的;既要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又要以让西方人能够听得懂、读得懂的话语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否则就失去了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实用意义。
要重视中国式话语体系的翻译问题。比如,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二十大以前被翻译为“Chinese modernization”,现在翻译为“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两者相比,后者的翻译由于是讲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更容易为国际社会接受。同样,新发展理念的“理念”,我们原来翻译为“concept”即概念,现在翻译为“philosophy”即哲学,更能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新发展理念是系统的理论体系。翻译问题不重视是要出大问题的。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命运”,在过去曾经翻译为“destiny”即生死与共的命运。我们意识到不合适,后来把命运改为“shared future”。我们在构建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时要与国外对话交流、向世界传播我们的声音,必须认真考虑中国话语的翻译问题。
把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和提高叙事本领作为整体来推进。在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候,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叙事本领,使之和话语体系的建构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推进这一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改变我们在国际社会“失语挨骂”的问题。考察西方舆论战的做法,他们往往把自己先放在一个道德的制高点上或先设计一个价值判断,并通过一系列似是而非、以偏概全乃至于颠倒是非、颠倒黑白、无中生有的案例,即具有放大效应的叙事来抹黑、妖魔化中国。因此,要改变“失语挨骂”,不仅要有话语,还要会叙事,提高我们的叙事本领。
要在叙事中用好丰富的历史资源。比如有些外国朋友对我们为什么要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感到困惑。我们可以用历史告诉他们,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现代化探索,学西方是主要特点,但一次次尝试都失败了。在反思和寻找新路径过程中,中国终于认识到西方化不是中国好的出路。于是在上世纪30年代就用“现代化”这一新概念来取代广泛使用的“西化”或者“欧化”这些老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我们用这概念更多的是“西化”“欧化”,到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中出现了“现代化”概念。这个概念的出现是有背景的,这个背景就是许多先辈到国外考察发现西化、欧化不适合中国,所以用“Modernization”来取代“Westernization”。举例来说,1935年4月天津报刊上发表了张奚若先生的文章,文章题目是《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章先阐明了全盘西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又指出中国本位实际是恢复中国独裁专制,两者都不行,就要推进现代化。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也就是说,“现代化”的概念包括“西化”,不等于“西化”。1933年上海《申报月刊》开展了现代化问题的大讨论。普遍用“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西化”“欧化”。同时,参加大讨论的26位作者,只有一位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可以走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绝大部分作者认为,中国的现代化要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或非资本现代化道路,或有节制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把历史拿出来看看就知道那时候我们先辈已经认识到“现代化”不等于“西化”,认识到中国的现代化走资本主义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要在叙事中讲好生动的中国故事。多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比较深。比如,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民主问题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民主观。要讲清楚什么是中国式民主,什么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最好的办法是让上海长宁区虹口街道古北小区、北京东城区前门街道草厂社区等地方社区工作者讲述他们的民主故事,让亲历者讲亲历的故事,才能够把中国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讲清楚。2023年4月份,我在广州组织了一个活动,向国际社会讲全过程人民民主。我请了几位国内专家学者和国外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六位社区工作者,包括一个四川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比利时前首相说他听了后明白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怎么回事。学者讲不清楚的,实际工作者讲得清楚。所以叙事要有事实,要由亲历者来叙事。
要在叙事中善于用好比较法。鲜明的对比可以产生强烈的思想冲击力。让叙事用鲜活的事实告诉世界,中国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民,而不是几亿或几千万人民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而不是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而不是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竭泽而渔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而不是对外掠夺的现代化。这样,人们就不仅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的意义,还可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的意义。
(作者:李君如,系原中央党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