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在“有事来协商”中传播协商文化

2024-01-10 08:51:56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四川省泸州市政协积极搭建“有事来协商”工作平台,在多元化协商活动中注重培育与时代和任务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

  自2019年以来,泸州市政协开展“有事来协商”活动6485场次,帮助解决问题6200余个,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大力倡导协商作用,以协商集中民智、充分表达民意,深度弘扬和广泛传播了协商文化。

  突出政治引领,确保协商文化正确方向。建立专门委员会分党组和功能性党支部,制定中共党员委员联系非中共委员制度,实现党的组织对党员委员全覆盖、党的工作对政协委员全覆盖。采取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在线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引导委员深刻理解协商文化。

  营造民主氛围,注重协商文化特色内涵。设计具有泸州地域特色的“有事来协商”标识,打造协商议事室1630个,建立界别委员工作室10个,将泸州“四渡赤水”红色文化、“奢香夫人”民族团结文化、长江上游川江文化、川南农耕文化、抗战文化等元素融入协商平台建设。

  开展协商活动,推动协商文化广泛传播。将协商场所移到小区、楼栋、院坝、田间、板房等地,实现“政协在家门口、委员在我身边”。通过党政交题、委员荐题、各方征题、政协选题等方式扩大选题范围,在协商中秉承“主持中立、不偏不倚”原则,设置协商表决环节,对多数同意达成共识的形成最后决议。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对市县政协如何进一步培育协商文化有几点思考。

  在“有事来协商”活动中传播协商文化。一是提炼好协商文化。与时俱进,持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协商文化体系,对红色文化、民族团结文化、长江文化、农耕文化、抗战文化等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协商内涵,赋予新时代的阐释。二是宣传好协商文化。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讲好协商故事,增强协商感染力,让群众更真切地“触摸”协商文化。三是使用好协商文化。在有条件的协商议事室、委员读书室等布置协商文化氛围,在适宜的街区、广场等地打造协商文化长廊。

  在“有事来协商”活动中增强协商意识。一是增强政协委员协商意识。加强委员理论学习教育,鼓励委员敢说话、说真话、说得好,引导委员提升政治把握、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合作共事的能力。二是增强基层干部协商意识。将协商民主理论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入各级党校教学计划和新提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岗前培训重要内容,增强基层党政领导用协商方式推动工作的意识。三是增强群众协商意识。做好市县协商平台延伸文章,助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小事,引导群众主动有序参与到协商民主建设中来。

  在“有事来协商”活动中掌握协商方法。一是统筹好协商前的工作。建立起由选题程序、论证程序、组织程序、协商程序、反馈程序等组成的规范流程机制,实现科学的程序设计与制度安排。二是掌握好协商中的方法。以“民主协商、平等议事、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为原则,让不同思想观点充分交流、交锋、交融,使协商各方在不同的意见表达中寻求共识。有条件的协商活动可以探索利用网络直播等方式,让更多群众感受协商文化魅力。三是运用好协商后的成果。建立健全协商成果报送、采纳、落实、反馈机制,探索建立政协常委会会议、全体会议听取相关部门对协商成果采纳落实情况的专题通报制度,适时开展“回头看”,推动形成协商成果转化“闭环”。

  (作者:张立新,系四川省泸州市政协副主席)

[责任编辑:邱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