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委员联系界别群众的广度深度频度效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推进政协委员与界别群众的紧密联系,更加充分有效地发挥委员主体作用与代表性,是当前人民政协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实践中,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应包括联系的广度、深度、频度、效度四个方面的内容。联系的广度意味着覆盖面和影响力,联系的深度意味着参与度和针对性,联系的频度意味着时间上的投入,联系的效度意味着效果上的呈现。每一个维度都是这项工作的重要表征,需要深入开展和持续推动。当前,各级政协组织高度重视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工作,不断拓展联系的广度、深度、频度、效度,持续探索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机制更加及时通畅、有效到位。
拓宽联系广度,扩大联系界别群众的影响力。一是扩大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的整体范围。各地政协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政协党组成员同党外委员谈心交流、主席会议成员走访看望委员等工作制度更加规范。同时,不断扩大联系服务范围。部分政协推出“百千万朋友圈”行动,通过一联百、百联千、千联万,联系各界别群众。二是加强分工方向和重点对象的联系。各级政协在创新委员联系界别群众方面建立多联多促工作机制。联系基层群众,明确委员联系乡镇街道和部分重点村居协商议事室,促进民生改善;联系重点产业链企业、委员民营企业以及其他中小企业等非公企业,促进经济发展;联系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等党外人士,促进团结和谐。三是注重依托基层协商平台广泛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多地政协通过“有事来协商”“有事好商量”等基层协商议事平台促进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四是持续扩大委员工作室和数字政协的覆盖面。委员工作室是紧密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部分政协推进所有乡镇委员工作室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委员进驻工作室全覆盖、线下委员工作室入驻政协云全覆盖。推广“民意直通车”二维码,在数字政协上开通委员工作室地图及3D场景导览,根据委员专业特长精准服务,群众扫一扫就能找到所需要的委员工作室。
延伸联系深度,提升联系界别群众的参与度。一是加强联系群众的针对性。根据委员分布及专业特长优势,有针对性地确定联系群众对象。二是通过学习宣讲交流等活动丰富联系内容,经常性开展读书活动、专题讲座、委员宣讲等。三是通过协商议事助推解决急难愁盼。组织召开协商议事会,聚焦党政工作要事、民生改善实事、社会治理难事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四是持续增进共识增加和谐。政协设立多个社情民意信息联系点,立足群众所盼、界别所长、委员所能,开展便民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
提高联系频度,加大联系界别群众的感知力。一是合理确定联系频次和履职清单。推动政协履职和促进联系群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二是特别建立固定的“联系日”制度。不少政协将委员下沉到基层网格,常态化联系界别群众,每月某一天确立为相对固定的“联系日”。三是依托委员工作室定时或实时联系服务界别群众。线下委员工作室设立定期值班日或者集中活动日,线上委员工作室则可实现实时沟通。
追求联系效度,提升联系界别群众的满意度。一是长效常态化开展联系。在开展联系工作时,做到与政协重要协商活动相结合、与商(协)会关注的业务相结合、与主管职能部门的重要工作相结合。二是协商议事和凝聚共识更加制度化、实效化。以协商议事和凝聚共识为重点,规范线上线下协商流程,引导委员在议题征集、协商议事、意见办理等方面发挥作用,做到察民情、解民忧、求实效。(四川省彭州市政协理论研究重点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