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论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内涵

2022-08-16 09:13:28 来源:理论研究 我有话说
0

  ◎ 孙信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2月29日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首次提出“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的命题,2019年9月20日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上对凝聚共识工作进行深入阐述。2019年《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把凝聚共识作为政协的重要职能,2020年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对凝聚共识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凝聚共识随之成为政协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其中,作为人民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凝聚共识的内涵是什么?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关键问题。尽管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凝聚共识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但未达成共识,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表述。本文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有关文件精神,以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为基点,特从凝聚共识的本质、任务、原则、路径和制度保障五个方面概括出其内涵。

  一、凝聚共识的本质

  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内涵是本质属性的总和。要搞清楚凝聚共识的内涵,必须首先搞清楚凝聚共识的本质。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统一战线属性是其根本属性,统一战线功能是其根本功能。因此,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本质就是发挥统一战线功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功能,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1]

  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一个以中国共产党为圆心、以不同公约数为半径画出的同心圆。“什么是同心圆?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全国各族人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2]

  从统一战线同心圆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弄清楚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凝聚共识?凝聚共识就是寻找公约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凝聚共识很重要,思想认识不统一时要找最大公约数。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3]第二,凝聚什么共识?由于同心圆的半径不同,凝聚共识也就呈现出广泛多层的特点。一是在大陆范围内的所有人民群众,要以社会主义为思想政治基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二是在海外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要以爱国主义为思想政治基础,为实现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三是在国际上,要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思想政治基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三个层次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最大公约数,是最广泛的共识。而大陆范围内的人民群众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因此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第三,谁来领导凝聚共识?中国共产党是统一战线的领导者,也是同盟者根本利益的代表者,“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因此,凝聚共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凝聚共识的任务

  在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复杂性前所未有,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多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前所未有。如何在社会阶层日益多样、思想价值日益多样、具体利益日益多样的社会中找到并凝聚共识,就成为人民政协工作的艰巨任务。

  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总体而言,人民政协的任务就是凝聚共识工作的任务,即人民政协必须把握新时代新使命,以强化统一战线组织功能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以推动人民政协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以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展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凝心聚力。

  具体而言,凝聚共识的任务就是人民政协要强化统一战线组织功能,面向委员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引导委员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面向社会传播共识,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基础、社会基础;面向海内外讲好中国故事,广泛汇聚正能量,画出最大同心圆,要努力“担负起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的政治责任”。[5]“三个面向”“凝聚起来”“落实下去”就是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具体任务。

  三、凝聚共识的要求

  做好凝聚共识工作,必须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

  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是凝聚共识工作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6]我们党建立统一战线,是基于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存在,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核心是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一般地讲,一致性存在于多样性之中,多样性之中也存在一致性。因为认识中有差异性,才需要凝聚;因为认识中有一致性,才能凝聚得起来。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就是寻找最大公约数。人民政协必须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一方面,要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包容差异。坚持大团结不搞“清一色”、坚持大联合不搞“单打一”,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坚持一致性,守住政治底线这个圆心,不断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既要巩固已有共识又要保持开放性,扩大团结面,增强包容性,在多样性中推动形成新的共识。处理好同与异的关系,既坚持求同存异,尊重多样而不强求一律;又在履职中聚同化异,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推动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形成更多共识,实现思想上的共同进步。

  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是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求团结、争民主的产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就是中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体现了统一战线组织与人民民主形式的有机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政协必须继承并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做到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团结面越广,民主渠道越宽,团结越紧密,越能听到真话和诤言,民主基础越牢固。发扬民主越真实,越有利于党和政府倾听不同的利益诉求;发扬民主越有效,越有利于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加强团结越有力量。

  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是人民政协制度设计的初衷,是人民政协独特优势的集中体现。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做好凝聚共识工作是提升建言资政水平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建言资政水平是实现凝聚共识的重要途径和成果体现。建言资政是责任也是手段,凝聚共识是方向也是目的。在建言资政中不断拓展凝聚共识的深度,在凝聚共识中不断提高建言资政的质量,从而形成良性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建言资政越充分,就越能增进共识;共识度越高,建言资政也就越有效。因此,人民政协工作双向发力:一方面,要畅通渠道、完善机制,创新形式、提高质量,引导各界委员有序表达意见诉求,积极建言资政;另一方面,要协助党和政府多做解疑释惑、宣传政策,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最大限度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努力做到建言资政有用、凝聚共识有效。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要深刻认识建言资政是履职成果、凝聚共识也是履职成果,甚至是更重要的成果。要避免重建言资政轻凝聚共识的倾向。要不断通过加强学习明共识、协商交流聚共识、团结——批评——团结增共识,切实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和社会基础。

  四、凝聚共识的路径

  凝聚共识不是某一领域、某一界别、某一方面的工作,而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工作,贯穿政协工作的始终。因此,必须把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贯穿履职全过程。

  加强党对凝聚共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政协党组要在凝聚共识工作中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把握好关切点、风险点,将凝聚共识工作纳入政协党的建设,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落实。要营造凝聚共识良好氛围。凝聚共识不是无区别的强求一律,而是有方向的启发引领;不是单向度的灌输说教,而是互动式的协商讨论;不是表面的附和敷衍,而是内心的深刻认同;不是快餐式的立竿见影,而是长期性的润物无声。要充分发挥党员委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引”与“领”的工作。

  将凝聚共识贯穿履职全过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也是凝聚共识的主要路径。一是在政治协商中凝聚共识。政协委员要用好各种协商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使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接受党的主张;使党集中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体现在国家大政方针中;使群众增信解疑,解开“思想疙瘩”,理顺情绪,化解矛盾。二是在民主监督中凝聚共识。政协委员要把握协商式监督定位,通过会议监督、视察监督、提案监督、专项监督、民主评议监督、反映社情民意监督、特约监督等形式,在参与服务中监督、在监督中参与服务,通过监督,在团结——批评——团结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三是在参政议政中凝聚共识。政协委员要通过提案、调研、视察、考察、走访、座谈、研讨等方式,走进基层、深入一线,察实情、出实招、求实效,做到既广泛吸纳真知灼见、有利于党和政府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又反映界别群众呼声诉求,使决策更接地气、更好得到各界群众认同。

  强化委员责任担当,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政协委员作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来自方方面面,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不一定相同,但政治立场不能含糊、政治原则不能动摇。要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增进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界别群众中多做雪中送炭、扶贫济困的工作,多做春风化雨、解疑释惑的工作,多做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要自觉遵守宪法法律和政协章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锤炼道德品行,严格廉洁自律,以模范行动引领共识。

  五、凝聚共识的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政协要通过有效工作,努力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7]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的打造,就为凝聚共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为建设好“重要阵地”“重要平台”“重要渠道”,全国政协制定了一系列具体制度,如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完善专门委员会联系界别委员制度、完善委员讲堂工作机制、建立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旨的委员学习座谈和党外委员专题视察制度、建立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制度、建立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健全政协对外交流机制等。这就为有效凝聚共识,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人民政协凝聚共识的内涵作出简要概括,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大公约数,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巩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础的主轴,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坚持建言资政与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把凝聚共识作为政协履职工作的中心环节,融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努力将人民政协建设成为坚持和加强党对各项工作领导的重要阵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的重要平台、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化解矛盾和凝聚共识的重要渠道,加强对政协委员、社会各界群众和海内外同胞的思想政治引领,切实把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对人民政协工作要求落实下去、把海内外中华儿女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广泛汇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

  (作者: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北京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注 释:

  [1]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2]《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70页。

  [3]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2年12月7日至11日。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3页。

  [5]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7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第561-562页。

  [7]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9页。

[责任编辑: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