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补足“劳动吃苦”的成长营养
作者:丁东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今年9月起,烧饭做菜进课堂,劳动课将作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正式实行。消息一出即引来好评如潮。
这项有关课程设置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受到关注,就是因为近年来不想劳动、不会劳动、轻视劳动的学生大有人在。有调查显示,某知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学生不会挂蚊帐,有48%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洗过衣服。而现实生活中,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妈宝男”“娇娇女”更是数不胜数。他们从小到大没做过什么家务事,更没吃过一点劳动的苦,一旦离了父母,便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而相比于生活自理的“弱智”,这些孩子中的绝大多数,却在考试、玩乐等方面不失天分,能力超强。
之所以会如此极端的表现,原因就在于劳动教育的严重缺失。从学校层面来说,尽管“德智体美劳”并举多年来没少强调,但真正实施起来,劳动教育经常处于“喊起来重要,教起来次要,考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一些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只是“摆设”,经常被挤占、挪用;部分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教法多少年一成不变,缺乏创新;极少数学校甚至把劳动当作惩戒学生的一种手段……从家庭层面来说,多数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眼中只有分数。久而久之,把孩子养成了生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差、服务意识弱的“书呆子”。
《孟子》中有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朱子家训》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鲁迅在其提炼总结的三条教子经验中,把“养成子女有耐劳作的体力”放在了第一条。杨绛的父亲杨荫航说:“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可见,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孩子,在劳动实践中,不仅可以掌握一些劳动知识、收获一些生活技能,而且可以增强体质、强健体魄;不仅可以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的真谛,而且可以涵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如何加强孩子的劳动教育?在笔者看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合力,缺一不可。
首先,就学校而言,必须切实转变办学观念和评价导向,重视劳动对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严格执行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尽快扭转劳动教育窄化、弱化、实施途径相对单一的现状;有效解决“以教代劳、以说代劳”以及劳动教育“娱乐化”、边缘化的问题;着力补齐劳动教育缺内容、缺渠道、缺载体、缺路径的突出短板;开足、开好各类劳动教育课程,把学生劳动课程学习、劳动实践锻炼、创新性劳动成果以及劳动习惯养成、劳动品质形成,纳入考核评价内容,让劳动教育实至名归。
其次,就家庭而言,家长必须打破思维定式,充分认识到孩子爱劳动、会劳动不仅不会耽误学习,相反,更有利于促进学习、提高成绩,更有助于全面协调发展。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引导孩子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粒扣子;把家庭劳动日常化,有意识地安排孩子承担家务,让孩子有更多劳动实践,让家庭劳动教育基地的作用最大化,让劳动吃苦成为孩子的“成长营养”。
再次,就社会而言,要全面强化正向激励,广泛宣传劳模典型,大力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氛围,坚决摈弃“不劳而获”“不劳而名”“不劳而成”的错误思想,引导全社会树立“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良好风尚。
科技再发达,社会再进步,劳动品质永远是一个人立世做人硬核素养。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位置,给孩子补足“劳动吃苦”的成长营养,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唯其如此,我们的孩子才能走稳走好人生路,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作者系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