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永飞:探索在有条件的县城创办大学
本报记者 徐艳红
“县城不仅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极为重要,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重要。”民革中央“三农”委员会副主任蔡永飞对《意见》22条中“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对县域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的部署很是关注。
提升教育质量和层次是推进县城建设的必然要求
“提升教育质量和层次是推进县城建设的必然要求。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除了寻找就业机会以外,其核心诉求还希望能分享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蔡永飞说,现在县城之所以成为本县域农民集中居住的首选之地,主要也是因为希望孩子享受到县城的教育。因此,想让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县城,从长远看,还应当发展高等教育。
“只有在县城中逐步发展高等教育,才能够集聚起推进县域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极的动力和基础。”蔡永飞称,这也是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当下,我国也初步具备了在许多县城布局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基本条件。实际上,在浙江、江苏等地,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
蔡永飞表示,提升县城的教育质量和层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2844个县级行政区中50万人口以上的县级行政区669个,如果能够从“十四五”到“十六五”的10年内,在这669个县级行政区率先各建成一批大学,然后逐步在10到50万人口的841个县再各建一批大学,县城带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能力必将极大增强。
可通过创办大学分校区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办大学
蔡永飞建议,可通过创办大学分校区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方式,探索在有条件的县城创办大学。现阶段,我国一些大学在校生达到数万人,有的超过5万人,完全可以在县城创办分校区来缓解城市校区人数过多的压力。目前,我国建在县城的大学有十几所,有的就是通过建分校区的方式。如江苏昆山的杜克大学是武汉大学和美国杜克大学合作创办的,对昆山市持续保持我国百强县第一的地位,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蔡永飞设想,如果我国155所985、211大学分别在县城办5所分校区,就可以覆盖全部5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而部分师资力量雄厚的大学,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各办10所分校也是可行的。
蔡永飞还建议,对于一些条件较好的县城,国家可以赋予其更多自主权,推动引导县级机关在世界范围内选聘引进人才。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有相对过剩的人才资源,可以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引进优秀教师,特别是中小学优秀教师,以推动县域地方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也可以引进医疗、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为县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此外,蔡永飞认为,可推动引导县城从大中型城市引进退休人才。按照我国现行退休制度,大城市里会有大批退休人才供县城开发利用。他说,多年前曾偶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原研究员凌星光,凌先生退休后就被日本一所大学聘为教授,在这所大学工作10年再次退休后,又立即被日本另一家研究机构聘用,继续工作了10多年。蔡永飞遇到他时,凌先生已经80多岁,依然在工作。其实,城市里像凌星光这样的退休人才很多,县级政府可以制定实施城市退休人才引进计划,让他们参与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可以以乡缘、乡情动员本地在外工作的城市退休高级知识分子回家乡工作,为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