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要闻

科技为翼 未来可期

2022-05-18 09:40:51 来源:人民政协网 我有话说
0

  本报记者 朱婷

  自古以来,我国便是农业生产大国,先人们用聪明才智发明了很多简便的传统农具,减轻务农的辛苦和劳累。

  在科技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我国现代农业正向全面机械化迈进。插上高科技的翅膀,农业不再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新时代的农民可以从繁重的农忙当中解放出来,不用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苦日子。

  “智慧农业”的出现,让科技种田走进现实。广袤神州大地上,从南到北,各地农事生产正在智慧农业科技加持下,争时间、抢速度,有条不紊地展开,确保防疫、春耕两不误,为夏粮夏油丰收、农民增收夯实基础。

  智慧农业设施不仅极大提高了农民生产工作的效率,还可以显著提升农业生产的安全性,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让新时代的人们吃得更有“品质”。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应用水平,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

  从最初的刀耕火种、耧车,到犁耕人背,再到如今的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作业,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土地和农业也在不停地改变。5G的快速发展、农用北斗导航系统的推广使用,为全面实现农机作业智能化、精准化、规范化起到积极助推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政协委员和专家们眼里,我国正是不断通过政策支持、科技驱动、深化改革等多种举措,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人吃得好的飞跃。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在农业科技方面,我们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农业机械制造领域,农业机械综合实力排前的公司基本集中在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荷兰等发达国家,我国中低端农机产品国产份额较高,而高端产品依然依靠进口。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仍然有限,还有相当一大部分作物需要人力进行耕种收,离全程和全面机械化仍有相当距离。

  我们必须清楚,我国智慧农业已经初具规模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处于新模式和新业态的发展时期,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阶段,在关键技术和制度机制建设上还需不断推进和完善。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需要在新一轮农业科技的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和追赶,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农业强国。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