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课题研究

莫拿文化当“标签”

2021-11-15 09:38:48 来源:人民政协报 我有话说
0

  张桂辉

  文化,是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形成的社会历史积淀物,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相对而言,文化比较抽象。它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这就需要人们自觉珍惜、自发呵护。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在自觉不自觉地糟蹋乃至糟践文化。一个直观的表现是,事无巨细,不分雅俗,都被贴上文化的“标签”。每每想起,就有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前些年,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网络文化、课桌文化、汽车文化、驴友文化流行,还算含蓄柔和;殡葬文化、乞丐文化、电竞文化、涂鸦文化、美甲文化、洗浴文化、厕所文化争奇斗艳,凶猛来袭。仿佛处处都是文化,时时都有文化,但实则空洞乏味。

  “文化”二字源于《周易》。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得益于文化和风细雨的滋润、潜移默化的涵养。近些年来,“文化”一词时来运转,时髦得很。在一些人眼里,不论什么事,不管啥东西,倘若不沾点文化,就不够水准。于是乎,文化“标签”想贴就贴,随心所欲;胡贴乱贴,惨不忍睹。一方面,文化的名目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另一方面,文化的内涵名不副实,牵强附会,成为陈旧的“外套”、廉价的“标签”。

  文化之所以弥足珍贵,正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绝无仅有,不可多得,无法复制。有句成语叫作:百星不如一月。《淮南子·说林训》中说:“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开,不如一户之明。”意思就是倘若月亮也像星星,满天都是,数不胜数,也就不显得珍贵了。月亮如此,文化亦然。如果无论良莠都被贴上“文化”的标签,既是文化的不幸,也是文化的悲哀。

  另外,文化既是“软实力”,也是“护国符”。阿富汗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避免战争之祸,十余年来,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将二百余件珍贵文物,通过一边流浪一边保护的形式,在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等数个国家进行全球接力展出。不久前,这些文物终于回到首都喀布尔。而在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入口处的石碑上,则写着两行醒目的英文,翻译成中文就是:“文化存,则国家存”。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的进步,国人对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深;对文化的希望,越来越大。文化的功能,有了全新的定位——软实力;文化的地位,上升为一项战略——文化强国。而建设文化强国,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与国家兴旺发达、民族长盛不衰息息相关的宏伟工程。一个重要前提是,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要呵护文化安全。常言道,物以稀为贵。因此,如果听任文化沦为廉价“标签”,与其说是对文化高看一眼,莫如说是对文化的肆意糟蹋。对于文化,我们要“珍爱”,而不是“真害”。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