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
王慧峰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一场致敬科学家的盛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每年用这样隆重的仪式礼赞科学家,彰显了国家对科研人才的高度尊重。
“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广大科技工作者关怀备至、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两院院士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人才竞争背后是制度竞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梯次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正加速集结,释放出磅礴力量。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当前面临的“卡脖子”技术困境背后,依旧是人才和技术的不足。
《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R&D人员(单位内部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研究类型的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从2016年的387.8万人年,增至2020年的509.2万人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科技人才愿意从事仰望星空的基础研究工作,也能坐得住冷板凳。此外,有不少实验室已经把科技创新的重心转移到基础研究上,转移到源头创新上。这是可喜的变化。但与此同时,战略科学家缺口大,人才队伍大而不强,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也是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科研工作者应当深耕同一领域,但深耕的前提应当是选择恰当的研究方向,认真考虑国家战略需求点。顾诵芬院士和王大中院士两位科学家所传递的自主创新精神富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走上科技之路,需要投入,需要付出,更需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典范,启示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离不开科研人员长期持久的时间投入,科技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稳定健康的发展环境。要让更多高质量人才得以涌现,需要有充裕的自由时间、相对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开放自由的学术生态环境。
人才评价机制是引导人才往特定方向发力的“指挥棒”,杰出人才的评价需要不拘一格的选拔方式。在评价导向上,要深入推进“破四唯”改革,充分重视科技评价的“指挥棒”作用,破立并举,建立回归科学价值本源的评价体系。在科研环境上,要重视科研诚信建设,加强科研生态涵养,营造有利于真正优秀的人才成长的环境。
江山代有才人出。新时代呼唤更多的青年科技英才挑大梁、当主角。目前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在于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青年科学家应当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来选择发展方向,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充分结合。
国家发展离不开科研人才,尊敬科学家、尊崇科学应当成为社会共识。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在全社会营造崇尚知识、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让创新如鱼得水、让人才如鸟归林,让科技工作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工作。中国,才会真正成为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