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协商文化

“打击”还是“鼓励”,教育的关键是因材施教

2021-11-03 10:29:17 来源:工人日报 我有话说
0

  日前,有媒体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高达90.6%的受访青年坦言父母对自己进行过言语上的打击式教育,45.4%的受访青年表示这种打击式教育持续到中学,59.7%的受访青年认为打击式教育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见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

  打击式教育,主要是指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多采取批评、教训、不予褒奖鼓励等口吻和方式。从调查来看,大多数年轻人都曾遭受过打击式教育,这值得关注和研究。

  从心理和成长层面来看,过度打击对孩子是有负面影响的,59.7%的受访青年坦言因此缺乏自信,46.5%的受访青年表示性格叛逆,36.1%的受访青年指出影响了亲子关系。

  不难理解,一些家长进行打击式教育的初衷是想激励孩子,希望其能够戒骄戒躁、保持谦逊、追求进步,这也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精神和想法。正如有29.3%的受访青年所表示的,在父母的打击式教育影响下,会时刻警醒自己追求进步。

  打击式教育普遍存在,有深刻的传统根源。比如,在被国人奉为“家教”圣典的《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就反复告诫家人“满招损,谦受益,人第一要戒傲”。而诸如“吾日三省吾身”之类,也都是先圣的教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打击”并不鲜见,倘若对孩子“鼓励式教育”,反而可能会出现“伤仲永”的情况。

  事实上,教育方法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关键要因材施教。因此对打击式教育的效果和影响也不能一概而论。对家长来说,教育子女更是充满个性化选择的过程。比如有的孩子容易骄傲自满,适时“敲打”实属必须;有的孩子缺乏自信,则需要多一些鼓励与肯定。当然,凡事都要掌握好分寸,不能过度打击,误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进而言之,家长们要跳出某些传统思维和固定模式,与时俱进,学习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也要引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戴先任)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