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专家观点

监管“倒时差” 治理更高效

2021-11-03 10:19:49 来源:工人日报 我有话说
0

  夜幕降临,街头巷尾的美食店铺向人们敞开大门的同时,也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带来挑战。日前,浙江省台州市市场监管部门针对食品经营户经营时间和顾客群体特点,开启食品安全“错时监管”模式,弥补工作日八小时以外的监管盲区。(见11月1日《中国消费者报》)

  由消费特点所决定,不少餐饮商户在夜间和节假日的经营更为火爆。而在常规工作模式中,这个时点也是监管部门的“下班时间”“休假时间”。如果有关部门将常态监管机制放在“八小时”之内进行,那么食品经营活动与监管行为就产生一定的错位,一些违法问题或者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就容易被忽视。

  有关方面针对这种错位,调整监管思路,推出“错时监管”模式,可以有效补强监管短板,完善监管链条,有助于实现对食品经营户的全天候监管,有助于封堵漏洞、清除死角,提升监管效能。

  哪里有食品经营活动,哪里有食品安全的风险或隐患,哪里就应该有监管在线。“错时监管”食品安全,符合监管规律,契合消费者的权益。

  在常态监管模式中,各地有关部门对“八小时”之外的食品安全也普遍保持了一定的监管力量输出,但这种输出在规模、强度、覆盖面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台州将食品安全“错时监管”上升为常态监管,将其与“八小时”之内的监管置于同等地位,健全机制,合理分配监管力量,织密了监管网络,这对一些抱着侥幸心理打时间差的违法经营者来说,无疑会产生更强的震慑、警示效应。

  事实上,此前已经有不少地方的相关部门开始尝试“错时监管”工作模式。比如,有的地方城管部门在夜间巡查施工噪音扰民等问题;有的地方社区工作者针对业主白天上班无法实现入户走访等情形,探索出夜访制度,提升了社区管理质效等。

  现代社会治理,问题是多样的,需求是多元的,相应的监管和服务也应适时变化、调整。这提示更多地方,须顺应市场活动规律,创新监管模式,更好履职尽责。这也是健全监管体系、提升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李英锋)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