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公益无需拷问人性
作者:郭海英
“双11”即将来临,阿里巴巴宣布全面升级“公益宝贝”项目,聚焦帮助困境人群、增加商家公益专属标识和鼓励消费者分享公益项目。当你在天猫下完一单并收到包裹,一笔2分钱或更多的善款,将经由“公益宝贝”帮助到一名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消费者在淘宝搜索“公益宝贝”,可进入公益活动页面查看自己的“爱心足迹”、“累计贡献”、“参与项目”,爱心商家也将获得更多的展示。
很多人都记得15年前的一个爱心故事:苏州患癌教师周丽红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开设网店“魔豆宝宝”坚强抚养孩子,感动了无数消费者和爱心商家。淘宝与红十字会合作上线爱心捐赠渠道,商家在商品名称中添加关键词“魔豆宝宝”,订单成交后即可向爱心账户捐赠,善款用于周丽红继续治疗和资助其女儿生活学习。从一个爱心故事“发芽”、成长为知名公益项目,“公益宝贝”15年历程以及此次全面升级,是中国互联网公益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写照。
一位资深公益人士说得好:真正好的公益无需拷问人性。有些公益活动搞“劝捐”甚至“逼捐”,对没有捐款或被认为捐得不多者冷嘲热讽,或者在某些特定领域、场合发布“催捐令”,向“少捐”、未捐者施加压力,如此拷问人性实在令人不适。好的公益不拷问人性,首先就是要自然而然、顺势而为,不搞强迫或变相强迫,也不设置很高的进入门槛,不让参与者在物质上、道德上面临很大的压力或困境,不让商家和消费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
好的公益不拷问人性,其次要为公众参与公益创造友好的环境,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优质服务,让更多人能够在更多样场景、以更多元方式参与公益,努力实现“人人皆可公益”、“一切皆可公益”。一份“公益宝贝”一般设置为2分钱(商家可选择设置更高金额),消费者下一次单,商家捐出设定金额的款项;消费者分享“双11”特定公益项目并获得好友助力,平台以消费者名义为此多捐1元钱。即时同步、海量小额、便捷高效,参与者越来越多,使参与成为“易行”,使公益成为“共易”。
好的公益不拷问人性,还应尽量让所有参与者都获得一定的回报或补偿,包括物质上、精神上或社会性的回报或补偿。公益是公共性互动行为,不应是完全单向的付出与牺牲,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公益应当让参与者也成为受益者,实现多方合作共赢的“帕累托最优”。互联网公益主要有平台、商家和消费者(用户)三方参与主体,在“公益宝贝”等“交易捐”模式(捐赠前置至交易环节)中,爱心商家直接进行了捐赠,因此通过增加商家公益专属标识、鼓励消费者分享公益项目,让爱心商家得到更广泛展示,获得直接的回报或补偿。
中国互联网公益方兴未艾,发展前景令人期待,大力遏制诈捐、骗捐、虚假陈述、善款管理不力等乱象,是当前互联网公益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方面,互联网技术仍具有突出的特色与优势,如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全程留痕、可以追溯、集体维护等特征,将公益流程中的捐赠信息、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信息在区块链上存证,经过加密处理后向社会公开,有利公众参与和监督。
真正好的公益无需拷问人性,但要努力让公益更加公开透明、安全可靠,让各方参与者顺心、放心、安心。(郭海英)
[ 责编:刘朝]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