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字社会环境
数字社会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活力,也在优化服务供给、改进治理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创新动能
上下齐心,左右协同,推动数字生活更丰富多彩、数字服务更有温度、数字治理更有精度,就能让数字社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浙里畅行”“浙里视听”“浙就业”“浙里好玩”……不久前,浙江省政务服务软件“浙里办”上线“数字社会专区”,用户随时随地能查看周边生活服务和社区、乡村服务;大到迎战台风“烟花”,小到治理“高空抛物”,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提升了超大城市社会精细治理能力。近年来,受益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方式不断创新。
在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贺信中,习近平主席强调“优化数字社会环境”,为深入推进数字社会建设提供了遵循。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在线课堂、互联网医院、智慧图书馆、智能小区……从购物消费、居家生活、旅游休闲、交通出行等各类场景,到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助残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服务迭代升级,数字生活新形态不断涌现,数字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数字技术改变着时代场景,也创造着未来生活。深入优化数字社会环境,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将有更充实的获得感。
适应数字技术变革,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有助于扩展社会服务覆盖范围和用户群体,扩大优质公共服务供给。比如,在教育领域,以慕课为代表的大量优质视频课件资源、在线答疑和互动社区,为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提供更多途径;再如,在医疗方面,远程诊疗、远程手术的出现,帮助更多患者及时便捷地享受优质医疗服务;又如,在社会治理方面,随着网上听证、网络民意调查等方式的广泛应用,互联网平台日益成为民众公共参与的重要渠道,等等。可以说,数字社会不仅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活力,也在优化服务供给、改进治理方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创新动能。
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应用层出不穷,挑战也接连不断。只有不断提升数字素养,才能更好地适应数字社会新形态。一方面,涵养与虚拟网络相匹配的安全观念、道德规范、文明新风势在必行。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数字世界”也要遵纪守法。从直播短视频平台的价值导向,到在线教育课程的内容规范,再到网络论坛社区的风气引领,都需要推动形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另一方面,提高与智慧生活相适应的学习能力、治理水平、服务意识事不宜迟。数字社会突飞猛进的同时,也要避免出现“数字鸿沟”。在扫码点餐、预约问诊、语音视频等生活场景中,让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享受到数字红利,以人性化服务、精细化治理满足多元化和差异化需求,是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作出相关部署,特别强调“支持高水平公共服务机构对接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扩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辐射覆盖范围”“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共享数字生活”。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为数字社会建设添砖加瓦。不少社交软件推出“关怀模式”,确保老年用户看得见、用得好;火车站专门设置“无健康码”通道,为手机没电、不会操作手机的旅客提供解决方案;网络平台充分发挥主体责任,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完善运行规则,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上下齐心,左右协同,推动数字生活更丰富多彩、数字服务更有温度、数字治理更有精度,就能让数字社会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数字新科技、应用新场景、治理新理念……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上,一系列成果彰显了人们对数字社会的畅想和期待。展望未来,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我们必将迎来生活更加舒适、发展更有质量、治理更具效能的数字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