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彰显中国政治智慧
本报讯(记者 王琰)“中国之治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中国共产党立足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成果,确立了实现人民民主的政治制度,实现了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在人民民主的整体政治架构中,协商民主占有重要地位。”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9月25日,在北京市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研究会支持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北京市海淀区党史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主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来自中央统战部、北京市政协,中央党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山东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展开深入探讨,回顾总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对协商民主的实践探索历程和重要经验启示,研讨协商民主的理论内涵、实现形式、重要作用、协商民主与现代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与会者认为,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协商民主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具有协商民主的深厚土壤。回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权建设的实践中,从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普遍实行的参议会制度,到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再到1954年最终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事好商量”的协商民主始终伴随。
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主任楚国清说,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重要形式,经过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的不断发展,最终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在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中,协商民主具有独特的制度功能和显著的制度优势。
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陈煦回顾梳理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举办历程、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他指出,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之一,是人民政协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形式。成立以来的70多年,人民政协始终承担着政治协商的职责和任务,在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中央统战部政研室原主任张献生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有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和社会协商七种渠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特色和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不同领域、渠道和层次的协商,可以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提高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推进落实党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断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省政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包心鉴谈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和决策实施过程之中开展广泛协商,把民主协商贯穿于决策制定和决策实施全过程,努力形成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弥补决策疏漏的民主共识。
北京联合大学原党委书记、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徐永利认为,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既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对推进国家治理模式的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改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张峰对习近平总书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论述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张峰认为,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角度来看,我国的“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具有内在统一性。“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民主过程的集合体,“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我国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实现了“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的内在统一。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王小鸿认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深深嵌入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过程,丰富了民主的形式、拓展了民主的渠道、深化了民主的内涵、提升了民主的质量。协商民主与选举民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绘就了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动活泼的美丽画卷。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强调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方面的研究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