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好环境史学的致用功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在历史学的诸分支中,环境史学作为一门新兴史学,主要以生态理念来研究历史特别是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史。今天,我们正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环境史学发挥好致用功能。
与传统史学和历史学其他分支学科相比,环境史学与生态环境问题直接相关,有着更强烈的现实关怀。比如,许多现实环境问题都有其历史根源,环境史学通过追根溯源,厘清这些问题产生的背景,为更好地认识和解决现实环境问题提供历史经验和智慧。历史地看,在应对生态危机和保护环境的努力中,改变人的思想理念与改变经济技术条件都很重要。无论环境问题治理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不能单纯依靠科技,还要让人们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培育起热爱自然的情感,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环境史学的致用功能就体现在提升人们的自然观念和环境意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的观察、思考和认识,是环境史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深入研究关于自然的思想文化遗产,有助于人们深化对自然的性质、功能和价值的认知,特别是对认识原生自然与人化自然的区别以及重估原生自然的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们如何看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如何对待自然。通过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的思想史,环境史学者揭示了自然的伟大力量、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人类对自然的深刻影响,在多个方面提升了人们关于自然的观念。第一,对自然的性质和功能产生新的认识。环境史学的研究有利于破除机械论自然观,促使人们树立起将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形式纳入地球生命共同体的有机论自然观。第二,树立尊重和敬畏自然之心。环境史学将自然视为生命体,倡导在人与自然之间形成一种道德伦理关系,进而提高环境保护的有效性。第三,认识到自然的多重价值。环境史学认为,自然除了经济价值,还有审美价值、精神价值、教育价值、科研价值等多重价值。这种多重价值认知有助于人类对自然的分类利用和守卫保护。
环境史学通过研究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得出许多新的认识。比如,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静态的,而是极为复杂且变动不居的。这种复杂性首先体现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因果关系的多元性上,一因多果或一果多因是常态,在认识论上要避免线性思维和简单因果论。基于此,应改变开发即破坏的思维定势。自然本身的平衡与稳定也是相对的,变化是常态。自然的变化既源于其本身的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变异中也交织着人为因素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再如,要充分估量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辩证看待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一方面,自然是塑造人类历史的重要力量,历史发展是由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交互作用推动的。环境史学研究的成果启示我们,要充分认识自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与自然互动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不但是自然资源的消耗者和生态系统的扰动者,也是自然环境的保护者与生态系统的修复者。人类能够在建设和维护功能健康、运行良好、美丽持久的自然环境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环境史学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历史智慧。近代以来,人类在物质文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史学讲求辩证地看待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既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人们对发展内涵的理解过于狭隘,比如,把发展局限于经济发展,将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再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社会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都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不能只讲发展不讲保护,不能只讲利用不讲修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我们要摒弃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单一发展观,践行兼顾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生态稳定的多维发展观,并培育形成更具可持续性的消费观念,以减轻对自然的压力,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在如何协调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问题上,环境史学可以提供历史智慧。比如,一些环境史学者提出生态生产力概念,将自然视为一个生命支持和服务系统,通过维护和改善这个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和服务,以增进人类整体福祉。与此相适应,人类活动的评估标准也将得到更新,这个新标准不是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和物质文明进步,更包括地球生态系统的整体健康、平衡、和谐、稳定、美丽与持久。
(作者为辽宁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