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频道 >> 协商文化

建立起人车交会的“文明默契”

2021-09-16 10:31:12 来源:北京日报 我有话说
0

  随着“文明驾车 礼让行人”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斑马线前“车让人”渐成常态。记者走访中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在一些小路口,由于彼此之间过于谦让,不时出现“车让人走、人等车过”的小卡壳。

  一则小插曲,说明礼让渐成共识,但在行动中还没有形成高度默契。虽然机动车礼让行人是法定义务,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车与人抢行却是路口通行的常态。如今专项行动重申基本通行秩序,“罚款+扣分”的双重处罚,对很多人的通行心理也是一种“破旧立新”。重新建立路口的人车通行秩序,不可避免有一个彼此磨合的必要阶段。

  文明默契不会凭空产生,自有其内在养成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的变化,需要经历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习惯养成中的心理演变过程,其实就是培养文明默契的基本路径。就拿“车让人”“人礼车”来说,在硬约束的倒逼下,司机逐渐学会守法礼让;在这种倒逼机制下,文明认同慢慢巩固,由习惯成自觉;待到新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文明的默契也就涵养起来:无论什么时候,到了路口人车交会之际,自然是遵守交通信号,自然是机动车礼让行人,无须提示,不必犹豫,司机自然停驻,行人笃定迈步。

  礼让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城市文明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就来源于在每处细节中涵养起的文明默契。有顶有盖的地方不抽烟,垃圾做好分类扔到位,乘坐公共交通要排队……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体现着宝贵的“他者意识”。而有了这样的默契,我们不仅能在有约束的场合“律己”,也会在没有明确规则的地方“慎独”,久而久之,就能达致公共文明的最高境界——“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相较于外部规范的倒逼引导,这种内心文明理念的涵养,更为根本持久,也更加广泛全面。

  作为城市文明的风景线,斑马线上涵养出的文明自觉,也必然会潜移默化到城市生活的诸多方面。期待道路交通各参与方内外兼修,不断涵养规则意识、文明默契,共同营造更加安全有序和谐的出行环境。(范荣)

[责任编辑:徐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