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协商文化

“迷你奥运”是个好创意

2021-08-04 10:02:30 来源:广州日报  我有话说
0

  奥运场上,“激战”正酣。赛场之外,“迷你奥运”引起了不少关注。

  据报道,在北京有一所名为羊坊店中心小学的学校,每年4月底的最后一周,都会如期举办模拟奥运会。到现在,已经举办18届了。

  何为模拟奥运会?顾名思义,就是模拟。赛场就在校园,运动员就是学生,从开幕式、比赛到闭幕式,一个不落。器械呢?自己做。比如,用轮胎内胎加泡沫做成软标枪,用废纸壳和胶带做铁饼,用柳树叶编织花环,还有雕塑老师做奖牌……

  听起来有点土?还真别小看。“迷你奥运”的发起者是该校体育老师周晨光。早在2001年,他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让孩子们也能参与奥运,享受奥运会的快乐?他用模拟的形式,用十多年的坚持,给出了答案。

  奥运会绝不只是极少数高手的比拼,也不只是一场场竞技。其背后,有奥林匹克精神,有爱国情怀、拼搏意志、团结向上、超越自我,有对更快、更高、更强的追求……这些都是学生所需要的,“迷你奥运”正是最好的教材。在报道中,有一个细节特别动人:“在圣火点燃的环节,全校852个孩子以及将近一百多位老师共同参与,那是我工作十年以来,在学校的任何一场运动会比赛当中,从来没有见过的欢腾场面,让人终生难忘的。”

  “教育之于心灵,犹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给予人的深刻影响,往往是绵延一生的。一场场“迷你奥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会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颗颗种子。从这个角度说,“迷你奥运”值得借鉴。其背后对体育的态度、对孩子的引导,分外暖心。

  近来,有关教育的话题备受瞩目。诸多讨论都围绕同样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些领域做了减法,有的地方就要做加法。做加法,也不该是强迫,而应是引导;不能是灌输,而要浸润。像“迷你奥运”这样,与“分”无关,和“抢跑”相反——让课堂与奥运会“相加”,让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体育的力量,感受拼搏的魅力,这样的理念值得举一反三,类似的尝试多多益善。(夏凡)

[责任编辑:徐皓]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