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最好的“陪诊”是优化就医流程
作者:罗志华
不久前,26岁女孩当医院陪诊员的新闻,让这个职业进入公众视野。近日,一些职业陪诊员分享自己的陪诊经历,再次催热这个话题。据介绍,陪诊员服务对象有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不愿麻烦熟人的年轻人,丈夫无法请假陪同的孕妇以及不识路的异地患者等。
陪诊员职业的产生,顺应了市场需求,利于助患就医。在新兴职业不断涌现的当前,陪诊员的出现不足为奇。以发展的眼光看,如老年人“一体多病”、看病要跑多个科室,且对网上挂号、手机支付等不熟,导致老年人看病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医疗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对陪诊员的需求有望持续增加。
但也要看到,该职业的兴起,也与医院布局不合理有一定的关系。医院越建越大,布局日益复杂,导致就诊、检查、拿结果、取药、缴费等,多在相距较远的不同地方进行。这一流程往往门诊有一套规范,住院部又是另一套要求,患者极易搞混,难免要跑冤枉路。有陪诊员坦言,自己做陪诊三个月,才摸清医院布局,知道怎么操作可以节省时间,知道不同的检查与治疗在哪里做。医院布局过于复杂,别说老人,就连年轻人有时也犹如进入迷宫,需要不断问路和来回跑腿。
除了布局不合理,服务不够贴心周到,也是重要原因。比如,诊疗与检查的连接不紧密,导致当天看不完病是常见现象;次日复诊,医生换人比较普遍。医疗设备是冰冷的,更冰冷的是患者独自面对病痛或难治之疾时,却无人安慰,尤其是看病受阻将加剧对患者情绪的影响。虽然热心医生很多,但毕竟医生太忙,无法在诊疗之后,持续给予某个患者以情感支撑。买来的陪伴虽然欠缺温情,但至少让患者有倾诉的对象。
就医流程繁琐、就医体验不佳,是催生陪诊需求的重要原因。与其事后弥补,不如事前减少不必要的陪诊需求。因此,最好的“陪诊”,是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体验。让绝大多数患者不必陪诊也能轻松就医,再通过导医和志愿服务等途径满足部分需求,市场化陪诊只作为补充,且主要针对行动不便者,才是对待陪诊需求的正确做法。
便于患者就医的医院布局,才最科学,失去了这个前提,再好的规划都不算合理;医院分科细无可厚非,但保留老年医疗科等综合科室,方能确保分合有度;医疗信息化本该大力提倡,但也要避免导致数字鸿沟。在门诊排班、预约看病等方面,要做到宁可医务人员不便,也需确保患者方便。“以患者为中心”应落实在医院建设与管理的每个细节,在就医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
此外,陪诊员这个职业有存在的价值,但也需正视所面临的风险。要看到,陪诊员若有获得紧缺号源的能力、或者有带领患者“走后门”的本事,就容易获得青睐。假如不为这个职业设定准入门槛,不强化陪诊过程的规范,难免会有陪诊员通过非正当手段来提升自身竞争力,甚至过去的号贩子、医托等,也可能换上陪诊员的马甲,利用自身优势获取不当利益。新兴职业需要尽快出台规范,影响个人健康和医疗秩序的陪诊员,当然更应如此。
(作者系医生)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