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
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强调要“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是践行生命至上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支撑,也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战略性成果的重要经验。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谈三点体会:
第一,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人类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进入21世纪,随着人类活动范围扩大、跨境流动频繁,全球正处在史上疾病传播速度最快、范围最广的时期。最近5年,经世界卫生组织证实的疫情超过1100件。除传染病外,自然灾害、环境破坏、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慢性病“井喷式”增长,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为例,疫情流行平均每个月给全球造成37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全世界已经失去了5亿多个工作岗位。人类发展自1990年开始计量以来首次出现严重倒退。
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必须深刻认识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性迫切性,为人民健康织紧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是实施健康中国的重要支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需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夯实根基。
第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亟待补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并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其中,主要措施包括:完善政府职责、组织保障机制和公共卫生法规体系;建立公共卫生均等化制度,完善公共卫生筹资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有效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如CDC、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应对疫情,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来一些短板和不足,必须正视存在的问题——
一是公共卫生体系发展滞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一方面传统传染病和公共卫生问题尚未能得到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尚不适应需求,许多新发、再发传染病和慢性疾病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公共卫生的体系设置、资源配置、工作方式仍然停留在“生物医学”模式,没有转型的动力和激励。医改“四梁八柱”建设,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明显滞后。
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功能定位有待优化。疫情暴露出一些疾控机构能力不强、机制不活、动力不足、防治结合不紧密等问题;管理体制上,各级疾控机构职责相近、分工不明、上下联动不强;虽然把CDC划入一类公益性事业单位,但政府财政投入有限,过去的10多年全国CDC财政投入占政府卫生总支出比例由14.2%下降到8.6%。
三是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有待加强。2003年非典以后,国家建立了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但对于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预警不够,监测预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不高,多点触发机制、实时分析、集中研判的能力不强,决策所需的信息和技术不足,未能实现政府行政部门、医疗救治机构与疾控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
四是公共卫生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有待融合。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融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医防相互交往不多,裂痕持续扩大。基层卫生机构对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缺乏能力和积极性,疾控机构对基层卫生机构预防保健工作指导不够。
五是公共卫生体系内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完善。人员激励不足造成公共卫生人员在社会中相对经济地位低,工资满意度较低,公共卫生体系人员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如2007-2017年疾控机构在岗人员数量下降2.4%,专业技术人员下降3.6%。人才流失进一步加重了“重医轻防”。
第三,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发展的方向、定位、思路和要求,为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即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政府主导、人民共建共享,同时要坚持改革创新、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的总体目标,一是建立健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制度”;二是贯彻落实“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三是明确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四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覆盖范围和水平,制定科学的指标体系,将公共卫生的结果纳入各级政府、各级机构的绩效考核;五是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机制。
当前,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还面临如下主要任务: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一是要把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完善功能有机结合;二是要把“预防为主”方针与创新医防协调机制,弥合医防裂痕,加快“以健康为中心”服务模式的转型有机结合;三是要把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与医学教育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使用机制有机结合。
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一是要认识到提升早期监测预警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二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监测检验能力建设;三是要加强专业治理,依靠基层组织和人民群众。
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一是要优化医疗资源合理布局;二是要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城市、县级医院和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三级医疗服务网络;三是要加强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等基地建设,提升重大传染病救治能力;四是要加强重大疫情救治相关学科建设,特别是急需的重症医学、呼吸、麻醉等专业学科建设;五是要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高水平医务人员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
完善公共卫生法律法规。其关键是要依法执法,应对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更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要教育干部群众自觉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人民群众表现出高度的自律性和依从性,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的各项法律法规,加强个人防护和卫生,展现出良好的行为规范。
发挥科技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一是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加快完善“平战结合”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重大疫病防治经费投入,加快补齐我国在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药卫生、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短板;二是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在新冠肺炎疫苗的研发和使用方面,争取战略主动;三是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同时,要加快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发挥支撑作用。
(作者:饶克勤,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