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公众养成良好习惯,让“一米线”成为常态
作者:唐伟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防止人群聚集的“一米线”发挥了很大作用。作为守护安全健康和文明秩序的重要举措,“一米线”还被北京、广州等地写入地方立法。2021年伊始,河北等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公共场所设置“一米线”防疫措施的重要性被再次反复提及。
“一米线”能有效降低疫情感染的概率,实现对个体健康和公共安全的更大保护。不久前,为了证明安全距离的重要性,日本一个综艺节目做了一个实验,结论也显示:以3米作为最大污染半径,一般情况下,在空气流通稍好的地方,咳嗽人士喷出的飞沫超出1米后几乎不会感染他人。
除了疫情防控需要,“一米线”还有更广泛的外延:“一米线”既是防控病毒传播的安全健康线,还是个人隐私的保护线、公共秩序的维系线、公共服务的责任线。“一米线”可以作为社会文明的一把标尺。
“一米线”在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得到了很好地执行。这是因为一方面,公众具有了高度自觉,彼此之间也能实现严格监督;另一方面,公共场所在引导和约束功能上充分起到了主导性,公共服务机构率先实施,其他市场主体和商业机构纷纷跟进,专人进行引导,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进行劝导等措施,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是,长久看来,受我国群体关系和公共交流习惯所限,“一米线”作为公共规则被长期落实,还面临着极大挑战。
稍加留意不难发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一米线”的执行情况出现了松动。农贸市场、商场、车站等人员聚集的地方,在“一米线”的执行上落实得不好,而且,由于目前的地方立法多以倡导为主,缺乏必要强制手段,在中低风险区“一米线”的执行情况也很不乐观。
使“一米线”成为一种文明的距离,需要把特殊时期的手段常态化,在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上养成公共习惯。这就需要在继续宣传和引导的基础上,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辅以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机制,使疫情防控时期取得的成效得到巩固。提高公众参与和践行的自觉性之外,还要明确各个责任主体的责任,企业也要严格进行秩序规范的引导,用外力约束,促进公众良好习惯的形成。(唐伟)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