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热点

守护文明根脉 促进交流互鉴

2021-01-19 08:29:48 来源: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
0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在历史和文明的根脉上成长。历史文化遗产是物质遗产,更是精神遗产。无论是印刷、刺绣等传统技艺,还是文物、古迹等物质实体,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的文化遗产,凝结了人类智慧和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载体,也是一个民族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历史文化遗产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这些古老的文化符号、文化密码,启迪着科技文化的创新灵感,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保护和传承好文化遗产,不仅彰显历史智慧和人文情怀,而且能够惠及当下和未来。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通过建立健全各层级博物馆、展示馆、传承保护基地、国家文化公园或遗址公园,加强历史文物征集,改善文物藏品保护条件,让历史文化遗存遗址得到了较为科学、更为妥善的保护并留存后世;通过运用新兴媒介和数字技术,设置互动性强的传统技艺体验活动,切实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更直接、更深入地感知文化遗产的历史魅力和现实意义;通过培养非遗传承人,扶持传承人创办文化创意产业,让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经济发展大局,增强文化遗产的生命力。

  历史文化遗产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近年来,我们广泛举办各类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创办《印刷文化(中英文)》等双语学术期刊,开设多语种历史文化传播网站,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搭建沟通桥梁和研究平台。通过举办面向世界的文化专题展览,打开文明交流大门,挖掘并讲好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贡献。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主体,开展丝路文明研究活动,体现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

  不忘本来,进一步研究和守护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要探源溯流,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坚持保护和利用相结合,深入挖掘历史实物证据,世代传承历史文脉。现在有不少“网红”博物馆善于运用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传播古老文明,在增强历史文化遗产吸引力方面做了有益探索。现代传播手段可以增色添彩,但博物馆里的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宝。在鼓励面向市场灵活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文物为本、保护优先,把人文精神、文明内涵高高托举,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文化滋养。

  吸收外来,加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要共同设置历史文化研究课题,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对话,塑造国际学术交流品牌项目。广邀世界同行分享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收藏、技艺传承和宣传教育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讲清楚古文明全球传播的关键性问题,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力,讲清楚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人类命运与共的东方智慧,让历史文化更好凝聚各国人民的思想认识和情感认同。

  面向未来,创新历史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互联网时代,文化遗产也有自己的表达方式,博物馆也要会讲故事。坚持专业化与大众化、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发挥融合手段,才能让古老文明吸引现代受众的注意力。要以“融媒体”思维运营博物馆,加强线上线下传播互动,创造贴近年轻群体的文物展示方式。中国印刷博物馆正在利用先进媒介技术手段打造数字博物馆,通过全息影像、裸眼3D,让印刷机等工业文化遗产实现360度影像展现,为观展人群创造沉浸式传播体验。同时,通过与广播电视台合作、进驻短视频平台,录制多档文化节目,做好传统文明的现代表达。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文创产品,也是博物馆的生存之道,有利于历史文化遗产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人类要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蕴藏在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精神内涵,是人类来时的路标,也是未来前行的动力。完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需要我们守护好文明根脉,用历史智慧的结晶更好地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作者:孙宝林,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印刷博物馆馆长)

  

[责任编辑:徐皓]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