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买菜被“默认”开通授信付款,吃相何其难看
作者:王钟的
最近,有互联网卖菜平台的用户指出,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开通了授信付款服务。据媒体报道,平台客服表示,“逾期记录会在个人征信中体现,逾期可能会影响其他渠道申请贷款的审核,不过具体要详细咨询对方放款机构”。相关用户在投诉时还得到平台回复:“这是对优质客户的默认服务。”
买菜通常属于小额消费,一般用户根本没有借贷的刚性需求。用户表示在不知情的情况被开通授信付款服务,在主观上是可信的。一些平台以首次使用优惠为引诱,吸引用户使用授信付款,还会给授信付款起各种漂亮的名字,让人捉摸不透其真实性质。一些时候,详细借贷合同需要点开位置隐蔽、字号偏小的链接才能看到,消费者稍稍不注意,就可能误打误撞地开通授信付款。
随着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不断加大,“一时失信,步步难行”不是危言耸听。哪怕是小额借贷逾期,也会在征信系统留下不良记录。当事人需要申请房贷、信用卡时,就可能因为不良记录受限。小额借贷虽“小”,一旦逾期,其“杀伤力”却非常巨大。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平台客服竟大言不惭地回复“这是对优质客户的默认服务”,殊不知,一旦发生失信,再“优质”的客户也可能被评为“劣质”。
众多互联网平台布局网络消费贷,甚至连卖菜平台也不遗余力,可谓其来有自。一方面,消费贷可以刺激用户消费,扩大商品销量;另一方面,尽管消费贷通常提供一定免息期,但超过了免息期或者分期支付是要收费的。平台通过提供金融服务获得的收益,相比从事实体业务来得更为轻松。因此,不少互联网平台都动起了转型为金融服务企业的心思。
为了推广消费贷或者网络贷款,一些平台在营销话术上往往无限强调贷款的便利,却有意忽略或掩饰贷款的成本及后续问题。前不久,几家网贷平台因投放的广告存在价值观问题,就在舆论场上引发风波。从根本上讲,这都体现了平台一味逐利,忽视了对消费者权益尤其是知情权的保护。
现代社会是信用社会,信用无处不在,信用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然而,对于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而言,社会适应信用生活还需要漫长的时间。第一张面向公众的信用卡迟至1985年发行,而信用卡大规模被普通人使用更是进入本世纪以后的事情。何况,在传统文化里,“借钱”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不容否认,移动互联网让许多中国人享受了“弯道超车”的便利,但迅猛而来的网贷产品,要等等尚在形成阶段的信用文化。
目前看来,一些平台在推广网贷产品时,缺乏明确风险提示。一些用户莫名开通网贷服务,并不是其真实意愿的表达。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平台切实履行告知义务。现在,多数平台开通网贷服务不需要太多操作,消费者一“手滑”就会“入套”,缺乏借贷应有的缜密和严肃。对此,监管部门要积极推动平台整改,完善网贷签约程序。比如,要求用户朗读一段风险告知书,或者让用户提供电子签名等。
总而言之,不管是线下借贷活动,还是互联网借贷,有借有还、不按时还款面临失信的规则是一致的。因此,对借贷方提出的责任和义务也应当执行相同要求。对于那些有意诱导消费者、掩盖借贷本质的平台,必须实施严厉惩戒。只有让平台尝到不规范发展的恶果,才能严格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王钟的)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