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大桥闲置3年,地方扯皮岂能民众买单
作者:熊志
在广东东莞、惠州、广州三市交汇的地方,有一座红海大桥,是连通东江南北两岸的一座公路桥梁。然而,这座桥在2017年建成验收完之后,3年过去了,却迟迟没有正式投用,被长期闲置,引起了附近居民的质疑。
资料显示,这座红海大桥全长687米,工程总投资约1.2亿元,由东莞市投资建设,早在2017年建设完成并组织了交工验收,但一直闲置至今。而从媒体报道来看,之所以闲置,是因为和大桥配套的市政道路没有接通,而市政道路又因牵涉不同地方而存在博弈扯皮的问题。
据悉,红海大桥北段,属于广州、东莞、惠州三个城市的交界地带。但在广州这一侧,市政道路的建设,涉及基本农田的保护所以一直未建;而东莞和惠州一侧,市政道路要穿过两地的行政区域,因两地的规划节奏不一致而迟迟未能贯通。
一条大桥连接三个城市地界,协调起来自然难度不小。但难度再高,在大桥前期规划时,也应该将各种不确定因素考虑在内,避免相互扯皮。
而就现在的局面看,不管是土地性质变更的问题没解决好,还是跨行政区域导致配套道路无法按时打通,说到底都是前期规划缺少协同性的体现,它再次折射出地方治理的条块分割。
正常来讲,桥和配套道路本身就该是一个项目整体,没有配套道路,大桥就算就建好了,也无法正常使用。因此,像配套道路的土地征用,早在大桥开工之前就应该落实,不该等到桥都建好了,再姗姗来迟地做相关工作,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时间成本。
不管是何种因素,大桥的建设和配套市政道路的建设脱节,一方面给民众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浪费。毕竟1.2亿元的工程造价不是小钱,桥梁闲置期间的维修保养,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费用,而这些钱都源自公共财政。
其实退一步讲,哪怕配套道路的规划滞后是不得已的事,那么在桥梁建设完成后,也该及时采取各种补救措施,至少让桥梁先具备通行的条件。
像这次媒体报道后,惠州当地表示,先修建一条临时的道路,方便民众出行。这说明完全可以一些变通的方案解决,最大程度地减少大桥闲置的资源浪费。那么,在此之前,类似的解决方案为何没有能及时提上议程?
不管怎么说,一座造价过亿的大桥,不是政绩工程,而是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最基础性的功能就是为民众的出行提供便利。如果三个地方能够本着服务民众的思维,那就该克服各种困难,避免条块分割的博弈,积极寻求共识。其实换个角度看,大桥早日贯通,不仅能方便周边的民众,还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畅通的“毛细血管”。
目前,三地都表示将加快相关配套道路的推进,在舆论的介入下,相信这座大桥很快就能够告别闲置的状态。
但此事也是一个提醒,尽管眼下都市圈的同城化建设在加快,但涉及到交界地带的一些具体项目,地方“各自为政”的状况仍然普遍存在。要克服这种局面,必须加强规划协同,克服行政壁垒,让公共项目不再因为跨越地界而阻力重重。(熊志)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