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纲领性文件,其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把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建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彰显了我国中长期规划的根本目的和优势所在。
紧紧依靠人民是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科学方法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主要观点,也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经验。《建议》的制定遵循了我们党的这一传统工作方法,充分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从《建议》形成过程来看,实现了由上到下和由下到上的有机结合,是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的生动实践。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从7月21日到9月22日,先后主持召开了七场座谈会,全面听取了社会各界对制定“十四五”规划的建议。建议稿出炉后,有关部门又征求了党内部分老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多种渠道主动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出谋划策,尤其是踊跃参与网上征求意见活动,做到了能吸收的尽量吸收。从《建议》的定稿内容来看,不少普通群众的诉求被写进了《建议》,促使《建议》更好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期待。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贯穿“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一条主线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共同富裕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目标,而是包含了民生各个方面的综合体。《建议》科学统筹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与我国基本国情,紧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确立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阶段性的具体奋斗目标。
在收入上,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缩小贫富差距;在就业上,强调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在教育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在社会保障体系上,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包括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积极推进商业医疗保险,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和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在健康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在社会治理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是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重要保障
我们党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也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顶层设计。这既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也是人民的事业。每个人都应具备强烈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奋斗实现人生出彩、梦想成真,为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贡献自身力量。二是要运用好群众评价。群众评价是衡量我们党和国家各项决策成效的最高标准。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整个演进过程来看,中长期发展目标并不是在轻轻松松中实现的,时常碰到不少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能否根据群众评价对实施中长期规划方法乃至部分规划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长期规划目标的完成程度。要关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用好政务服务“好差评”,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预定目标。
(作者: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高贺、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 陈朋林;本文受“暨南杰出青年学者支持计划”资助)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