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营商环境需处理好十个关系
作者:辽宁省委党校(辽宁行政学院、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 李海鹏
核心提示
营商环境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生产力、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锻造和增强竞争力。营商环境的本质内涵是市场主体在其运营全生命周期所付出时间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的效度,其衍生的外延包括法治环境、政务环境、市场环境、要素环境、设施环境、开放环境和社会环境。本文以矛盾论作为方法论,着重分析营商环境建设的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认为破解营商环境体制机制障碍、全面优化辽宁营商环境,需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正确处理软环境与硬实力的关系
软环境与硬实力相对,是一个区域在经济发展中,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的综合反映,软环境对提升区域品质、增加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辽宁是新中国工业的重要摇篮和工业化的重要发源地,为国家完整工业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可谓硬实力雄厚。在处理软环境与硬实力的关系方面,需要大力实施“虚”“实”结合的组合策略:一是净化政治生态,营造重商、亲商、安商的良好氛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涵养文脉、推崇诚信、厚植文化,优化人文社会环境。二是深度挖掘辽宁“软”文化,塑造公平正义、开放文明、真诚守信的对外形象,加快“信用辽宁”建设。三是深度开发辽宁“软”产业,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软”产业为传统制造业、石化、冶金等“硬”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全力推进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发展。
正确处理战略与战术的关系
当下,优化营商环境已经成为事关我省振兴发展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从战略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是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是净化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有力举措。
战略上重视营商环境,战术上重在落地执行。一是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对标先进,结合实际,科学设计“十四五”时期乃至2035年我省营商环境的战略定位目标和时间点路线图。二是科学设计优化营商环境的战术路径,建设服务型“有为政府”、锻造具有内生动力的“有效市场”、组织全社会力量参与的“全民营商”,团结一切力量塑造风清气正凝心聚力的发展环境。三是扎实落实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要求,从制度层面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正确处理资源优势与发展优势的关系
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工业基础实力雄厚,农业资源禀赋独特。此外,世界文化遗产、中华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人文资源丰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是我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需要资本市场主体的配置,需要资本的注入,需要品牌的打造,更需要优化营商环境释放政策红利。一是做精“一产”农业,依托农产品的组合优势,加大农产品深加工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万亿”绿色品牌工程,打造公共区域品牌和龙头产品品牌,塑造“诚品辽宁食安天下”的整体品牌形象,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二是做强“二产”工业,建设世界级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以数字经济为智造强省赋能,形成若干产业链招商引资“千亿”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加大文旅资源开发力度,将红山文化、清文化等资源融入大东北旅游开发战略,借势国内大循环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形成组合式发展新优势。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有效市场要求提高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驾驭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推动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优势园区和优质企业集中。有为政府则要求通过实施简政放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
有为政府职能转变是大势所趋。因此,应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以解决群众和市场主体办事的堵点、难点、痛点为导向,把方便让给企业、把“麻烦”留给政府,系统高效营造办事方便的营商氛围。对于政策明文规定的事项,对标先进地区实现行政审批最少量化管理,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一网通办”加快时效,推动一般事项不见面、复杂事项一次办;对于政策规定之外的事项,特殊事项特事特办;将政策之外的共性事项作为制度创新和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同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涵养解决难题、敢于创新、主动作为的为政新风。
正确处理存量、增量、质量的关系
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需要正确处理存量、增量、质量的辩证关系,认识由资源做存量、由投资做增量到由创新做质量的经济驱动过程,做好“存量优化”“增量提升”“质量突破”,进而通过环境优化做增量,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招商选资。一是“存量优化”,全面审视我省市场主体现状,理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涉及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政府和市场结合参与,有为政府保公平,有效市场保效率;涉及交通、水电等公共性领域,由政府国有资本主导,引入PPP市场化合作机制,或政府采购服务方式;涉及纯商业竞争性领域,交给市场调配资源,统计好营商存量情况,做足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两篇大文章。二是“增量提升”,利用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之机,以推动东北亚合作为重点,面向中日韩自贸区、中蒙俄经济走廊,提升招商引资的外部增量,以优而新的增量改变、带动、优化产业结构存量。三是“质量突破”,做足培育壮大“新字号”这篇大文章。围绕数字经济、智造强省战略,以增链、补链、强链为导向引入高新技术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增强我省高新技术、智能产业集聚效应。
正确处理“不可为”“必须为”“皆可为”的关系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应加强对政府和市场主体的双向约束,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办事。在“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禁止皆可为”关系上,用“三种清单”定好制度规矩。“法无授权不可为”方面,权力清单要变小,杜绝虚放实不放、明放暗不放、小放大不放等问题,更加明确权力边界,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法定职责必须为”方面,责任清单要变清,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跨界跨部门的审批事项要形成明确清晰的办事机制,实现“最多跑一次”或“一网通办”不见面审批。“法无禁止皆可为”方面,负面清单要变短,放开市场准入,解放思想,鼓励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此外,一方面推进法治辽宁建设,把法治贯穿到市场经济各环节各领域,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各个环节同频发力,建设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好民法典,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提升全社会安全感。加大侵权惩罚力度,让遵规守法、诚实守信成为市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正确处理“成本洼地”与“投资高地”的关系
营商环境的竞争优势在于为市场主体提供具有较强成本竞争力的要素配套环境,打造“成本洼地”、建设“环境平地”、构筑“投资高地”。要素环境主要关注于土地成本、税收成本、人力成本、融资成本、履约成本、产业配套成本、行政收费成本等。政府为企业节省成本,其实也是为企业增加利润和提升竞争力。因此,政府应千方百计为企业节约成本。一是进一步削减我省权限内的行政审批收费事项,形成我省营商环境竞争新优势。二是为避免恶性竞争,应横向对比全国各省要素环境,利用国内大循环战略机遇,在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智造强省专题设计招商计划,形成产业链竞争新优势。三是综合施策降低企业用工、用地、物流、税收、融资等多项成本,大幅提高企业违法违规成本,形成差异化营商环境竞争新优势。
正确处理大循环与开放合作的关系
良好营商环境是新发展格局实现畅通循环的必要条件。对我省来说,应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与开放合作相互促进的局面。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中日韩自贸区、中蒙俄经济走廊,发挥区位、产业、资源、科教、生态等方面优势,在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战略使命中挖掘市场潜力、改善供给质量,推出一批高质量项目,引入一批高技术项目,在开放合作中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二是融入国内大循环,主动对接重大国家战略,一方面承接产业转移,一方面深化产业技术对接。三是推动省内微循环,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释放“一圈一带两区”等政策红利,做精做优辽宁消费品工业,打造辽宁消费品品牌,增加省内新兴领域消费产品,支持沈阳、大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因地制宜做足省内产业链互补、市场一体化、技术共享化等文章。
正确处理留住人才与吸引人才的关系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去留取决于环境,环境的好坏决定人才、资本的流向。因此,应塑造风清气正、温馨包容的社会氛围,打造生态宜居的人文环境筑巢引凤。首先,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强化“双招双引”措施,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既要想方设法引进知名企业、高端人才、科创团队,又要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技术人才。要让本地的人才留得住,外地的人才愿意来。其次,明确产业布局,通过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发挥百所高校、百余家中字头科研院所、千余家科研单位的基础优势,创新激励机制,形成创新氛围,为智造强省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科技支撑。最后,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培育龙头项目、龙头企业、名牌企业,让更多“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和领军企业脱颖而出、茁壮成长,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辽创新创业。
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
“十四五”时期,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是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突破口、先手棋,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一是在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七大要素中,应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以人文环境和融资环境建设为辅助,着重解决企业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二是对标世界银行标准涉及十个方面40多个细化指标,着重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要素市场配套等方面为突破口,为市场主体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三是在“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全民参与整体推进的活动中需要重点突破,应重点培训窗口一线人员、公共服务人员等,提升其服务水准,通过奖惩激励相容机制的建立使其长效化,通过思想的再解放、观念的再转变,促进营商环境的进一步改善。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