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学术

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2020-11-16 10:20:52 来源:《红旗文稿》  我有话说
0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 龚云

  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不仅要做得好,而且要讲得好。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有利于彰显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世界意义,是分享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立体的、全面的中国的重要机遇。

  为什么要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彰显制度优势。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创造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惠及人口最多的减贫奇迹。这一伟大奇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胜利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为民执政的历史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实践验证。

  展示大国形象。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消灭贫困,是自古以来世界上追求进步的人士的梦想。中国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持续改革,和平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温饱问题并且实现了人类减贫史上的飞跃。全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长至2019年的66384万吨。脱贫攻坚中国故事很好证明了中国选择了一条凭借制度优势、发挥群众力量、利用全球化机遇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这场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的脱贫攻坚战,体现了一个有实力、负责任的东方古老大国的道义担当,维护了国际公平正义。我们需要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用鲜活的案例回击国际社会鼓吹的“中国威胁论”,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破解发展赤字。贫困问题是个全球性的问题,即使是最发达的国家也存在贫困人口。目前,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全球范围内,每100人脱贫,就有70多人来自中国。中国的脱贫攻坚,在推进国际减贫事业方面树立了榜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问题上一定不能算小账。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这是大账。”中国的脱贫攻坚故事充分说明了合作共赢利于破解发展赤字。一方面,中国的减贫得益于40多年的改革开放事业;另一方面,中国也持续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并从中受益匪浅。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利于促进中国在今后的国际减贫合作中取得新成就,为国际减贫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更大贡献。

  讲好哪些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分享以制度改革促进大规模减贫的中国经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了一条高速度发展经济和大规模消除贫困同时并举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为了让改革的红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到更多贫困群众,国家多次调整扶贫标准、制定扶贫规划。据世界银行测算,1981—2012年,中国城乡贫困人口减少7.9亿人,占全球减贫人数的72%,是世界减贫的主要贡献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扶贫领域的改革,根据剩余贫困人口的特点和脱贫需要,创新精准扶贫制度以实现精准脱贫。2015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先后召开多次专题会议,充分确保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以激发脱贫攻坚的强大内生动力。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

  传播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国智慧。贫困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政治民主,因而反贫困事业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西方国家一般通过促进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社会保障事业的公共投入等方式以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20世纪60年代,美国约翰逊总统就开启过一场“向贫困宣战”的反贫困社区行动,然而城市和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是当前美国社会的重大挑战。事实证明,西方国家吸引底层人民参与反贫困,能一定时期解决社会绝对贫困问题,但是无法避免出现贫困反弹现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推动精准扶贫方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脱贫思想,寻求的是发展“最大公约数”。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共享理念。共享理念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为了满足脱贫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了遵循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及贫困演变规律,中国政府将继续致力于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二者有效衔接。中国不止步于通过公共投入解决社会绝对贫困问题,既重视于2020年前消灭绝对贫困人口,也不放松2020年之后对相对贫困人口的帮扶问题。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体现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提供以合作共赢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消除贫困是一个历史性的、全球性的问题,也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价值观。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既要向世界各国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也要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再创全球减贫奇迹。作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的挑战,贫困问题关乎人类生存权与发展权,亟须深化国际减贫合作,推动全球贫困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提出“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减贫交流合作关系,是消除贫困的重要保障”。以合作共赢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减贫方案,包括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以减贫经验分享为主题的国际交流项目,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减贫领域的合作,助力发展中国家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等等。

  怎样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形成海外受众易于理解的话语体系。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要善于“世界表达”。一是要注重中国脱贫故事的生动性。中国农村的脱贫故事,是中国社会的时代缩影,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因此,需要借助文学、艺术、传媒等多重手段,还原乡村社会的变迁史和中国农民的奋斗史。二是要注重中国脱贫故事的实用性。传播中国脱贫攻坚故事,不是为了简单地说教或宣传,而是把握具体的全面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新的规律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范式,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贫困治理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三是要注重中国脱贫故事的针对性。不同国家的贫困程度、贫困特征、贫困成因各有不同,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念、利益诉求也千差万别。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传播中国脱贫攻坚故事,要充分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习惯和接受心理,以及对中国政治文化的认知差异。

  凝聚善于讲好扶贫故事的宣传力量。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要立足“中国实际”。一是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很多西方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自行车的阶段”。这种“理解赤字”一定程度造成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存在误解、怀疑、恐惧。在国际舆论西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需要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旗舰媒体。二是重视发挥新兴媒体在扶贫宣传中的作用。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电商作为新兴业态,既可以推销农副产品、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又可以推动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疫情之下,为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不少党员干部、农技专家、农民纷纷化身“网红”,为农产品宣传,参与“直播带货”。这种网络直播和短视频扶贫方式,是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产物,也是基层群众脱贫实践的新探索。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也需要发挥网络直播与短视频等新兴媒体的传播效应。三是凝聚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群众力量。新冠肺炎疫情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试题,也是影响脱贫质量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无论是疫情防控战,还是脱贫攻坚战,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民战役,需要充分凝聚人民群众的战斗力。凝聚群众力量讲好新冠疫情下的全面建成小康故事,有助于增强国际扶贫宣传的整体合力和持久动力,有助于压缩“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在国际社会的存在空间。

  充分发挥国际各类组织的桥梁作用。讲好脱贫攻坚中国故事,要借助“国际力量”。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国外新闻媒体的互动交流。中国共产党有借助海外媒体传播“中国故事”的优良传统。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曾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以外国记者为桥梁将“延安故事”传至海内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积极邀请海外媒体来华参观、考察,使之成为脱贫攻坚中国故事的见证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国际减贫组织的经验分享。减贫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催生出一大批致力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消灭贫困、消除饥饿的国际组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等在内的国际组织一直支持中国的减贫事业。这些国际组织见证了中国从受援国向主要援助国的转变。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对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出资最大、派出专家最多、成效最显著的国家。中国输出物资、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以这类国际组织为桥梁讲好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徐皓]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