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争鸣

抓好重污染天气应对 增强人民幸福感

2020-11-13 10:26:00 来源:中国环境报  我有话说
0

  作者:宋杨

  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直接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底色。蓝天保卫战、2020-2021年秋冬季三大重点区域攻坚方案中,均明确提出要明显减少重污染天数,明显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的蓝天幸福感。如何在圆满收官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蓝天保卫战的成果,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对是关键一环。

  回顾2019-2020年秋冬季,蓝天越来越多成为很多人实打实的感受,也得到了数据的印证。三大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4.9%,重污染天数同比下降39%,蓝天保卫战交出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

  但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不利气象条件、北方供暖等原因,秋冬季是重污染天气的易发期、频发期。最新的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结果显示,11月14日-16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还将出现污染过程,且时间较长、程度相对较重,这再次为我们敲响警钟。我国秋冬季PM2.5平均浓度是其他季节的两倍左右,重污染天数占全年95%以上,大气环境仍处在“气象影响型”阶段,稍有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复。尤其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企业加快复工复产,许多因疫情影响受抑制的产能和产品产量短时间内集中快速增长,秋冬季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可能会出现大幅增加。如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就会出现。

  随着蓝天白云的增多,人民群众对消除重污染天气的期盼更加强烈,对长时间高浓度重污染天气的容忍度也大幅降低。今年秋冬季,如果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区域性大范围重污染天气,将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会让蓝天保卫战和“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打折扣,甚至抵消前期空气质量改善的成果,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各地必须牢牢抓住重污染天气应对这个“牛鼻子”确保人民群众的感官和数据高度一致。

  要把应急减排清单做得全面、完善、合理、科学,切实做到可操作、可监测、可核查。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设计得是否合理,措施是否有针对性,决定着重污染天气应对的最终效果,也决定着付出的经济社会成本。对重点行业要严格落实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措施;对保障民生、城市正常运转或涉及国家战略性产业的工业企业和重大工程项目,可实行一定的豁免;对涉气小微企业要视情况减少管控,避免给人民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带来影响。

  规范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重污染过程一旦形成,就会和气象条件形成反馈,气象条件差会导致污染程度高,污染程度越高也会使得气象条件越差。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就会最大程度减轻气象条件对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但是,也要防止频繁拉警报的情况,避免随意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或任意延长预警时间等“平时不作为,临时乱作为”行为。预警是底线手段,非出手不可时才能使用,务必严格依法依规。

  在应急响应启动后,必须将减排措施落实到位。严格按照新修订的应急减排清单,分类施策、分级管控,根据企业环保绩效水平和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在重污染天气期间采取差异化的减排措施。严禁不分青红皂白紧急停工、停业、停产等简单粗暴行为,更加精准、科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一旦启动应急响应,各地各部门做好现场检查督促,确保措施落实到位。

  重污染天气应对是减缓污染程度、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重要一道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各地必须高度重视,提前谋划,只有把重污染天气期间应急工作做好了、做到家了,人民群众的意见才会少很多、满意度才会高很多。(宋杨)

[责任编辑:徐皓]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