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要善用“智治”
作者:江苏省南通市委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主任 赵园园
近些年的大量实践证明,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社会治理中作用日益凸显。如何把科技这个“变量”转化为社会治理的“增量”,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突破口。这种“智治”是一种新的治理方式,需要遵循社会治理规律,在“为了谁治”“如何治”“谁来治”等问题上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
人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智治”的出发点、落脚处和评判者都应是人民群众。无论是利用“网络+网格化”“雪亮工程”发现问题、解决矛盾,还是通过“数字化政府”“不见面审批”高效服务、满足需求,“智治”都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坐标,让科技更好地为社会安定有序、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服务。反观一些地方将“管控”作为“智治”的目的,忽视治理对象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诉求,导致“刚性维稳”有余,“柔性关怀”不足;个别地方过度追求网上办理,忽视群众文化程度差异,尤其是老年群体特殊性,以致“智治难治”,部分群众“望网兴叹”。这些“只见物不见人”“唯数据说话”的观念和行为,显然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智治”是基层治理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坚持“智治为人”,配合传统群众工作方式,让“智治”充满“温度”,“智治”才能不跑偏、不变味。
基层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智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支撑工程,在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坚持系统论,搞好统筹推进和衔接配套,才能真正发挥治理合力。同时,“智治”的本质是基层治理智能化、智慧化。其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助推决策、维稳、司法、服务的前提是基层管理流程再造,而且前期的平台建设、人才支持和系统维护需要大量的财力投入。因此,基层在推进治理智能化、智慧化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将推进的力度、速度和基层具体实际情况统一起来,切忌“一窝蜂”“一刀切”。
基层治理说到底是做群众工作,调动群众积极性,以形成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理想局面。因此,要注重通过“智治”激发社会参与热情、提高群众参与度,这方面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推进“智治”建设。通过开放权限,充分挖掘大数据的价值,鼓励市场主体研发相关软件,催生智能化、智慧化在基层的应用。在平台建设中,增加群众“话语权”,增强互动参与,让群众从“智治”的“被动接受方”向“主动参与者”转变,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归根到底,“智治”要靠制度保驾护航。事实上,“智治”不仅是新科技手段的简单运用和扩展,还涉及群众隐私保护、网络风险防控、数据安全管理、智能逻辑缺陷处置等,同时还需与其他治理体系协同合作。显然,这些都需要通过法律和制度予以规范和保障。(赵园园)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