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争鸣

博士生被“批量”清退,问题出在哪?

2020-09-04 09:33:18 来源:光明网-时评频道  我有话说
0

  作者:李一陵

  近日,多所高校清退不合格博士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公告清退33名未联系到的博士生,最久的入学时间长达15年;北京交通大学清退59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对125名超过学校规定学习期限不能毕业的研究生作出退学处理。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以来,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公示清退超过1300名硕博研究生,原因涉及“已超最长学习年限”“未报到入读”“申请退学”等多个方面。

  博士生毕业难,原因是多方面的。直接原因在于近年来,高等教育严把培养质量关,加大了清退力度,所以才会出现集中、“批量”清退的现象。从博士生培养制度来看,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一则三年的学制过短,客观上导致博士生很难在学习年限内顺利毕业。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曾表示,2012年时,我国博士生有40%的人无法按期毕业,目前这个比例可能达到了65%。二则毕业门槛设置不合理,将毕业与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直接挂钩,强人所难。三则,博导权力过大,在培养过程中将博士生当作科研助理,很多博士生沦为了导师的廉价劳动力,甚至有些学生因为太优秀而被导师留在身边干活,面临毕业难问题。

  就个人层面而言,博士研究生阶段是学历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学术能力提升最残酷的一个证明阶段。有些人难以完成学业,也是因为在读博前还不够了解自己,以至于到了这一阶段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走科研的道路,从而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学术是一条艰深、孤独的道路,没有崇高的学术理想,没有探索未知的足够热情,很难支撑起吃力、缓慢又无成果的瓶颈期,也很难取得学术上的突破。适合学术、热爱学术,真正以研究为志、为乐趣,才能走过艰辛探索的学术之路。

  不管是何种原因,博士生被高校清退,于个人、社会而言都是严重的损失。于个人而言,是学术生涯就此中断,是个人的重大挫折;于社会而言,则是人才培养的损失,是宝贵的高等教育资源被浪费。

  清退本身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批量”清退博士生更不应该是常态。严把研究生出口关,并以此倒逼研究生学术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如何完善博士生培养制度,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帮助博士生顺利完成学业同样是高校以及教育者的责任。

  适当调整博士学习年限,让博士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来完成博士阶段的学习、研究任务,是保障博士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启动实施研究生教育系列重大改革,就明确从2021级开始,学校博士研究生学制由3年改为4年,最长有效修业年限由8年改为6年。

  从培养过程来讲,要改革学术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的顽瘴痼疾,用多元化的学术成果来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而不是以论文为唯一考评依据。目前,清华大学已经把博士生能否毕业与学术论文是否公开发表脱钩。与论文发表脱钩之后,就少了硬指标,如何确保培养质量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当然,破除SCI崇拜、CSSCI崇拜,完善学术评价机制,并不仅仅是博士生培养领域的问题,也是整个学术界面临的挑战。

  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关键,是确保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加强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通过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表彰奖励机制,将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引进、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夯实博士生导师的育人责任,尤其是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同时降低导师在学生论文能否通过中的话语权,营造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李一陵)

[责任编辑:徐皓]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