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动态

视觉文化的新生力量

2020-05-13 14:15:10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中国社科院等评选出2018年年度十大弹幕词“真实”“前方高能”等。资料图片

  【网文问切】

  Web4.0时代的到来和5G新技术的兴起,以及在三网融合、自媒体等新语境背景下,弹幕评论成为“互联网+”时代独特的文艺评论新样式。它最早出现在弹幕视频网站,又陆续现身于主要视频网站,并用“弹幕电影”的新身份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电影大银幕,形成一种新的观影形式和评论样态,成为继点击率、收视率、上座率之外的又一隐性评价体制。

  弹幕评论不再是二次元文化的专属名词,而成为大众传媒时代的标准配置。它的使用日渐生活化和常态化,成为视觉文化中的一股新生力量,跨越时空限制、交流阻隔和认知沟壑,形成一幅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文艺评论新图景。

  打破壁垒:“所见即所得,所思即所写”

  与以往的传统文艺评论不同,弹幕评论在技术助力下打破了原有的话语壁垒,给观众更多的话语空间和展现舞台。传统文艺评论从业者大多以传统媒介为话语平台,用理论分析和文本对照的方式,对文化现象或者艺术作品进行高屋建瓴的评价。他们不仅需要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建构,还需要得到同领域学者的专业肯定和价值认同。这种专业化和高门槛的评论方式,形成某种特定的话语权,并且在动态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圈层,是较高水准的评价与分析。

  相较传统文艺评论,弹幕评论用更加开放、多元和包容的姿态,来迎接观众的广泛参与和话语表达,也彰显了大众文化时代的自我言说。弹幕评论的准入机制,吸纳了更多的普通受众,评论内容不再拘泥于学院派的理论批评和学理研究,高深的思想内涵被多元的情绪表达取代,深奥的专业词语被幽默的自说自话消解,大家在这里同处一个话语平台,学识差异和教育背景被画面背后匿名的网络身份所虚化。

  弹幕评论“所见即所得,所思即所写”的便捷特质,跨越了身份差异,使民间文化在多样文化形态中脱颖而出、另辟蹊径。弹幕评论沿袭民间文化自娱自乐的特点,关注日常通俗趣味的自发性表达,在多元话语体系中寻找自己特有的评论方式。

  比如,传统文艺评论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是基于“国家形象建构”“家国情怀”“全民记忆”“共同体美学”的学理分析,而弹幕评论更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盛世如你所愿”“原谅我没出息,一直在掉眼泪”等真挚表达的简短话语。尤其当传统文艺评论因为圈层界限而显得曲高和寡时,以弹幕评论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便呈现出一种出奇制胜的力量。

  目前,弹幕评论的主体是互联网上最活跃和最有表现欲望的青年一代,他们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转变有着敏感的体察,也是直吐胸怀和直抒己见的一代。青春的特质和虚拟的空间,给青年更为广阔的话语平台。伴随视觉文化成长的一代,早就已经熟悉了影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深谙画面背后的文化内涵,加上长久以来的碎片化阅读习惯和多屏互动的视觉审美行为,让他们能在视觉欣赏和话语表达中相互兼顾,既不会错失画面的关键情节和精彩内容,又能给出恰到好处的即时感受和体验评价。

  弹幕评论消解了传统文艺评论的特质,而成为全民皆可参与的无门槛表达,其中既有高谈阔论的学术大家,又有平凡质朴的普通观众,既有老成持重的成年长者,也有新潮另类的初生牛犊。他们的成长经历、教育背景、性别差异和个人喜好,暂时被这种直观、当下和即时的交流方式遮蔽,用全新、零障碍、无差距的“新的打开方式”营造出新的话语空间。

  扭转格局:由单向输出向交互体验的跨越

  在“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大众传媒时代,视觉文化为观众呈现出样式多变和内容多元的文化景观,既可体验“坐地日行八万里”的地域穿越,又可沉溺在“庄周晓梦迷蝴蝶”的白日梦境。传统媒介基于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对传播内容进行“议程设置”,感官性、体验性和转瞬即逝的传播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观众的思考能力和反应速度,再加上反馈渠道的有限和单一,观众很难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反馈和情感输出,更多时候内化为个人的情感体悟或外化为群体的社交需求。

  弹幕评论扭转了观众在信息接收过程中的被动局面,观众从“沉默的大多数”摇身一变为“我言故我在”的传播主体,并形成了一种多面向、多维度和多样式的文艺评论新样式。

  弹幕评论以互联网为技术平台,以传统媒体提供与网络自制的视频节目为主要评论对象,将观众即时性的简短评论直接呈现在视频的播放画面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这种评论方式改变了以往评论样式的滞后和不畅,观众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对作品进行自我解读和二度创作,并可以在前人评论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

  互联网的自主性、随意性和便捷性,给观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可能,不仅是时空不受约束,还有对视频内容的任意取舍和自我点评。观众针对视频内容进行弹幕评论是实时和公开的,观众在观看同一热点时用点赞和追加评论的形式,与其他观众进行交流互动。

  弹幕评论形成传播者与观众、传播内容与信息反馈、观众与观众等多元对话的交互体验。它的出现使得多面向的相互交流成为可能。无论是惺惺相惜的情感共鸣、拨开云雾的茅塞顿开,还是意见相左的针锋相对,这种虚拟化的社交行为丰富作品的意义和内涵,是对作品内容和信息接收形式的再造和扩充,也是对人际联结的重构与情感自觉的再造。

  发展方向:别让“志同道合”让位于“信口开河”

  弹幕评论的浅层内涵是评点视频内容、把握收看热点和表达自我观点,而深层内涵是参与公共事务、呈现价值判断和满足心理期待。弹幕评论的出现,为观众提供了无门槛、无限制的文化场域,观众可以在这个公共表达空间里畅所欲言。范式标准和用词考究的评论样式,在碎片化、无深度的互联网文化中似乎失去了话语魅力,而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更适合现代社会的表现特质。口语化的评论在颜色各异、字体不一和夹杂表情符号的弹幕评论中显得个性十足,不再拘泥于传统评论的连贯成篇和一气呵成,而是具有个体表达特征的公共话语体系,是视觉的延伸,也是思想和情感的延伸。

  现代人经常因为缺少社会认同感和自我价值实现而产生精神困惑。当个体的日常生活空间被快节奏的生活和高强度的工作压缩,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价值认同而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就会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寻求精神满足和情感填充,以此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缺憾。丰富的视频内容使观众的闲暇时刻有所陪伴,情感世界有所依托,而弹幕评论更激发了观众的言说欲望,并提供了表达渠道。

  此外,弹幕在“虚拟社区”中让观众有群体存在和共同观看的错觉,个体观看行为与群体线上评论在虚拟共时中相融,能激起观众的收视欲望,也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振,既有“我与你同在”的陪伴感,也有“英雄所见略同”的认同感。观众的个人化观看行为和私密化情感体验,在互联网时代有了安全保障,可以随心所欲地抒发情感,而不必担心身份识破后的尴尬,只言片语丰富了画面稍纵即逝的隐蔽含义和个人感悟。

  弹幕评论是瞬间灵感的迸发,是当下情感的传达,也是审美观感的表达。观众在观看视频内容时获得情感抚慰,在弹幕评论时抒发个体情感,尽管环境是虚拟的,但是情感却是真实存在的,有“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感同身受,也有“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青春喟叹。这些是情节触碰后的情绪释放,是现实压力的真实表达,是细腻真切的个体体验,更是家国情怀的共同记忆。

  弹幕评论的强势来袭,标志着各种文化形态欢聚一堂、传统思想与现代观念交汇融通、内容生产与信息接收并驾齐驱。只是,这种打破时空界限的话语平台,为观众提供了畅所欲言的可能,但也为口无遮拦蒙上了隐形外衣。如果“志同道合”让位于“信口开河”,如果弹幕评论一直被降格为情绪的发泄场、表白的浪漫地、吐槽的留言板和个人的出气筒,成为少数观众肆无忌惮地抒发个人悲欢、宣泄负面情绪甚至传播不当言论的通道,那么,势必会带来诸多消极影响,这都需要引起重点关注。

  (作者:郝静静,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孔繁鑫]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