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学术

工程教育创新发展 助推新基建落地

2020-05-11 10:53:29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学者建言】

  作者:王文娟(温州大学教育学院讲师);薛伟(温州大学副校长)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很大压力,亟须激发经济潜能、释放发展活力的强大新动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就是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调节经济的重要抓手。疫情发生以来,餐饮住宿、市场购物、旅游文化等聚集性、接触式行业受冲击较大,传统消费和产业活动大幅收缩。然而,疫情也倒逼消费数字化转型和产业数字化升级,信息消费、网络消费、平台消费、智能消费等新兴需求快速成长,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动能显现出强劲生命力。以5G为例,加快5G发展,既有利于稳定国内投资,又能带动消费升级和就业。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相关预计,到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1.2万亿元,累计带动相关投资超过3.5万亿元。2020年—2025年,5G商用将带动超过8万亿元的新兴消费。预计到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我国的超大市场规模、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新基建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也要看到,我国是基础设施建设大国,但人均基础设施存量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30%,发展前景广阔。长期以来,我国工程教育中人才培养链、科研创新链、产业市场链相互衔接不够密切,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深度、广度有待加强,对新经济新业态新需求的回应能力不足,区域性工程人才在对应匹配与质量数量上都存在一定短板。

  目前来看,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方面内容,伴随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外延也将发生变化。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以数据为新生产要素,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工程技术新问题,如数据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归属等。推进新基建亟须构建与其发展相适应的高水平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队伍。这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结构、基本技能和工程素质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创新发展工程教育,为新基建培养输送更多实用人才。

  及时更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新基建以互联网技术应用为核心,尤其是工业互联网的建设和应用将推动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工业生产制造和服务体系。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应瞄准这些新行业和新职业的需求,及时更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新基建对新型工程人才的需求。2017年起,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公布了首批认定的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高校新工科建设步入实施阶段。教育部明确将拓展实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适时增加“新工科”专业点;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设置“新工科建设专题”,汇聚企业资源。同年9月,教育部、工信部、中国工程院等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将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体系,进入高等工程教育的世界第一方阵前列。当前,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仅要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更要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升级优化等现实需求。新基建不仅涉及不同知识领域、技能和素质要求,也关系到不同区域、不同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这就要求工程教育界对新基建的区域人才需求、行业人才需求等进行跟踪研究并作出相关预测,规划并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比如,不仅要关注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方面的人才培养,还要为加快教育、养老、医疗、文旅等服务业发展,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提供工程技术人才支撑。

  分类打造立体化工程人才结构。新基建以服务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重构和智能化提升为目标,技术门槛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强,需要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工程人才。面向新基建的人才培养须合理规划不同层次的培养任务,统筹安排不同类型工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立体化的人才结构。如研究型大学更宜定位于培养技术攻关与研发型人才;职业技术类高校更宜倾向于技术操作和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综合大学应多关注整体人才需求,而地方高校则应聚焦于区域新基建的人才需要。

  多层次把握新基建与工程教育的对接点。新基建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特点,不断催生新的知识领域和工程实践活动。因此,工程教育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新基建内涵外延的动态调整增设新的专业或对传统专业进行改造升级。在课程层面,应围绕新基建的核心知识要求,对已有课程进行重新组合。在教学层面,应鼓励一线工科教师革新教学方法、积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将新基建实践中产生的新知识、新经验等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在项目层面,建议创设以新基建为主题的全国性竞赛项目或教学项目,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

  发挥各方合力,为新基建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工程教育界应倡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加深公众对新基建的了解和认知,为新基建营建良好文化环境。工程本身是一种系统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工程教育的建设更需要政府、企业及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要统筹协调好政府、地方、企业、社会各种资源,科学谋划,从规划政策、资金等多方面多维度予以引导和扶持。在数字时代,未来工程人才的实践环境更为复杂多样,跨界交流和工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社会各界应发挥合力,为工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好更多样的实践平台。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学科在近代中国的发展范式及其对工程教育的影响研究”〔19JDGC009〕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11日 16版)

[责任编辑:孔繁鑫]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