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学术

芦山地震为我们带来哪些经验与启示

2020-04-20 11:42:27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0

  今年的4月20日是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七周年。与同在四川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的伤亡与灾害损失情况明显有所降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科学家们开展的科学考察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地区的地震风险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

  芦山地震为我们带来哪些经验与启示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今年的4月20日是四川芦山7.0级地震七周年。2013年这一天的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造成196人死亡,受灾人口218.4万,受灾面积18682平方千米。这是继汶川地震之后发生在四川的又一次严重灾害,也是对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又一次检验。而今七年过去,芦山地震为我们带来了哪些经验与启示?来自中国地震局的有关专家表示,“把地下弄清楚”“把地上建牢固”无疑是提升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水平的有效举措。

  依靠科学调查“把地下弄清楚”

  尽管震级达到了7级,但与同在四川发生的8.0级汶川大地震相比,芦山地震的伤亡与灾害损失情况明显有所降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正是汶川地震发生后,科学家们开展的科学考察为我们重新认识这一地区的地震风险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也表明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的重要性。”四川省地震局工程地震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何玉林说。

  何玉林介绍,活动断层是大地震发生的元凶,查明活动断层的展布位置和发震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汶川8.0级特大地震几乎将北川县城完全摧毁,究其原因是发震断层直接穿越城区所致。因此,开展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把地下弄清楚”就显得十分重要。汶川和芦山都在龙门山断裂带上,震后,四川省陆续开展的“芦山震区活断层调查”“宝兴县活动断层探测”“成都市地震活断层普查详勘”等探测项目,这些探测成果为当地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及活动断层避让提供了地震安全方面的科学依据,由此成为筑牢地上防震减灾建筑设施的坚实基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冉勇康也指出,芦山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是蕴含着较大地震风险的山区,我国的许多破坏性大地震都发生在类似芦山地震一样的山区,而山区的城镇、乡村大多沿河谷、盆地分布,一旦发生大地震,后果是难以估量的。因此,冉勇康强调,对人口密度相对较大的山区,要开展断层和滑坡、泥石流孕育条件的调查与评价,并在山区合理选择城镇、乡村、重要设施或建(构)筑物的场地,按抗震设防和避让规范建设,以避开活动断层。

  推广抗震设防“把地上建牢固”

  从震级来看,7.0级的芦山地震是一场大地震,但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有关专家指出,当地在汶川地震后加固和重建的房屋,由于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防,基本没有倒塌。特别是芦山县人民医院综合楼,运用了减隔震技术,窗户玻璃都没有损坏,内部梁柱和墙构件没有出现裂纹,被称为“楼坚强”。但与之相比,当地农村山区一些老旧的砖房和木质建筑,因未达到最新抗震标准,在地震中受损较为严重。

  因此,专家指出,在芦山地震中,汶川地震恢复重建的成果得到了充分验证,也进一步显示了提升抗震能力、推进我国地震灾害风险防治工作的重要作用。

  “芦山地震中许多民众自建的砖混结构民居抗震能力低,是导致近200人伤亡和较大经济损失的主要诱因。”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孙柏涛说。他指出,应用抗震构造措施的房屋,其抗震能力要明显优于没有抗震构造的房屋,两种结构的本体造价仅相差10~15%。因此,提高抗震设防意识,把房屋的本体建造结实是抵御地震灾害的根本。特别是在政府建设监管触及不到的地区,在民众自建房屋时,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同时培训好当地的建设工匠,建房时做到“基础深一点、墙体牢一点、屋盖轻一点”,就能建设出抗震能力好一点的房屋。

  以防为主提高全社会抗震韧性

  “地震是群灾之首,人类无法阻止其发生,但是通过各项抗震举措,可以有效降低灾害损失。芦山7.0级地震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基本方针。”中国地震局公共服务司有关专家强调,近年来,在吸取汶川、玉树、芦山等大地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中国地震局完成了近百个城市、100多条活动断层的探测,发布实施了第五代全国地震区划图,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提出近5万项抗震设防要求,在北京大兴机场等6000余幢工程建筑和港珠澳大桥等近350座大型桥梁上应用了减隔震技术,并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有效提升了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承灾能力,全社会的抗震韧性不断增强。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中国地震局将继续开展地震活动断层探察,特别是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地区开展高精度活动断层探测,为国土规划、产业布局、工程建设等规避重大地震风险提供依据;在全国范围开展建设工程抗震能力普查,彻底摸清全国地震灾害风险隐患;在地震易发区推进实施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全面提升民居的抗震能力;继续推进地震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为风险防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并大力推进防震减灾科普工作,提升民众防震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光明日报》( 2020年04月20日 08版)

[责任编辑:孔繁鑫]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