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三个关键,畅通产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循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4月8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举措,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加大。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举措,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
当前,在国内疫情防控阶段性成效进一步巩固的同时,国际疫情持续蔓延,我国面临的防范疫情输入压力不断加大,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新形势下,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外防输入不放松、内防反弹不懈怠,同时在抓经济社会发展上加大力度,加快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是当前尽快消除疫情不利影响、抓紧恢复经济社会运行秩序的当务之急,也是这次会议关注和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关键在于三点。
一是“抓紧”,增强紧迫感。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成果来之不易。两个多月来,部分行业、一些企业付出了停产、停业的沉重代价,有的中小微企业甚至已濒于资金链断裂的生死线。因此,现在亟须从认识上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要拿出像农民抢麦收那样的劲头,不失时机加快复工复产的进度,把被疫情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因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二是“用心”,把握时度效。结合实际、分类施策,在落实精神、执行政策上不教条、不机械、不搞“一刀切”,这是我们做任何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需要时时坚持的重要方法论。在应对疫情的工作中,中央的几次重要会议也一再强调要分区、分级,精准施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当前,推进复工复产,各级党委和政府同样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结合各自疫情形势、人群流动、产业结构、经济外向度等特点,用心思考、精心研判、细心部署,合理把握“防与放”的平衡,真正“防”出安全、“放”出活力。
三是“加力”,疏堵保畅通。之前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推动复工复产是一项“十个指头弹钢琴”的工作,其间可能会有防疫物资保障、原材料供应以及物流、用工、资金等诸多方面的难点、堵点有待疏通化解。当前,许多地方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已经打通,低风险区域全面放开人员、交通管控也使得物流不畅、用工短缺等突出矛盾得以有效缓解。但是,推进复工复产仍然不可避免地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比如不同地区在人员管控、健康码互认等方面存在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等等。因此,我们要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新形势,千方百计创造有利条件,为企业纾困解难,全面推进复工复产。
“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进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我们坚信,中国经济一定会重新焕发澎湃动力,很快动起来、活起来、旺起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毛同辉)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