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履职|理论|人物|文化|健康|图片库
理论频道>> 专家

楼宇烈:关注精神生命的成长

2020-04-01 09:52:50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
0

  【楼宇烈:关注精神生命的成长】

  北京大学教授、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楼宇烈认为,在抗疫的这段特殊时期,我们不仅要关注生理方面的健康,同时也要正心养性,关注精神生命的成长,提升生命的质量。面对此次疫情,要保持积极乐观自信豁达的态度。中华文明历来重视人的价值,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强调我们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既不要做神的奴隶,更不能做物的奴隶。《孝经》曰:“天地之性,人为贵。”认为在天地之间的各种生命中,没有什么比人更加尊贵了。人之所以独异于万物,一是因为人有伦理道德与智慧,二是因为人有主体性。“人为贵”不是让人肆意地去主宰万物,而是提醒人怎么能够更好地管住自己,让天地万物能够按照它自身发展的规律去发生和发展,而不要人为地去干预自然。“为天地立心”要求我们要时刻省察自己,持守中道。“十六字心传”源于尧舜禹禅让的故事,既是修身之道也是治国之道,传递的是以“道心”调节“人心”的主题。

  摘编自《光明日报》

  【李志明:围绕民生保障制度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李志明指出,学术界应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着眼于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围绕民生保障制度建设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重点研究如何统筹推进城乡民生保障制度建设。一方面,研究如何通过健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来实现民生保障更加公平、公共服务更加普惠、城乡民生保障更加均衡;另一方面,着眼实现城乡统筹,研究单项民生保障制度建设的具体路径。其次,重点研究如何守住民生底线。一是深入阐释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一重要论断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路径;二是努力从理论上准确界定和厘清托底性民生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三是分析具体民生问题,帮助实际工作者找准做好守住民生底线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再次,重点研究民生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问题。学术界既要深入研究教育等领域财政支出规模的适度性问题;又要深入研究如何基于精算平衡原则,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等民生保障项目的近期待遇调整与远期财务平衡问题;还要深入研究“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命题。

  摘编自《人民日报》

  【杨琦:高校思政课是“铸魂”的主阵地】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杨琦指出,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是“铸魂”的主阵地。一是要引导青年学生铸牢信仰之魂。要帮助学生掌握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二是要引导青年学生铸牢精神之魂。高校要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帮助青年学生在学懂弄通基本内容的同时,深刻把握这一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集中反映出的人民立场、民族抱负、世界责任。三是要引导青年学生铸牢时代之魂。引导青年学生紧密联系实际,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铸牢时代之“魂”,响应时代之需,练就过硬本领。四是要引导青年学生铸牢情怀之魂。引领青年学生树立全球视野和世界胸怀,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人类命运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朱启贵:积极防范有效化解金融风险的对策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朱启贵表示,面对疫情对金融体系造成的冲击和影响,我国要加强顶层设计,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科学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支持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实施稳健且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适度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定向降准更加关注房地产业、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二是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地实行减税降费,形成就业、外贸专项补助资金,加大与5G等相关的“新基建”投入。三是完善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建设。要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设,关注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债券市场建设,稳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四是健全宏观金融风险预警监测体系。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指标纳入,覆盖国内外多层次的金融活动,运用临近预报技术实现高频监测。

  摘编自《经济日报》

  【薛澜: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亟待完善】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薛澜认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涉及各层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个方面,而且自然灾害等各类突发事件的关联性、耦合性越来越强,这给构建新时代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第一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解决“防”与“救”的问题。如何在有专门应急管理部门的同时保留合适的专业部门的应对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第二是如何解决“上”与“下”的问题。应急管理部门上下级之间属于业务指导关系,从而使得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指挥权威不足,与“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灾害事故的高效协同应对要求不相适应。第三是如何解决“开”与“闭”的问题。首先,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摈弃闭门建设的思路,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开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开放。其次,各种应急资源和能力建设也存在着部门分割、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在专业化部门管理与属地化区域管理之间也存在着协调不足的问题。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赵宇整理)

[责任编辑:李伯玺]
注册 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相关规定